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论述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论述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把握硬笔草书的笔法、结体和章法?
结合这三幅作品,笔者试谈一下如何把握硬笔草书的笔法、结体、章法。
一、笔法。
硬笔由于笔锋所致,不能写出毛笔丰富的笔法。但硬笔也需要像毛笔书法一样,交待清楚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锋入笔、出锋位置要交待清楚。见图1。重要的是用笔要自然,不能生拉硬扯。就这方面来说,第一幅作品比第二、第三幅要好,第二幅,第三作品,有的笔画起方向,与上一笔或上一字毫无关系,入锋也交待不清。无经典书作的笔法,稍有江湖书法的味道。
把握硬笔的笔法,我们还要从传统经典书法作品中寻找,笔法交待清楚的作品首推孙过庭《书谱》,另有二王的墨迹作品可以借鉴一
二、结体。
三幅作品中,第一幅有二王结体的味道,第三幅有王铎行草书味道。第二幅没有出处。把握硬笔结体,也要参考经典书作。三幅作品,字法上不少问题,建议参看刘东芹博士的《草书字法解析》。见图2。
字的结体和形状由三个方面决定。一是笔画的长度,二是笔画的斜度,三是笔画的弧度。这方面的论述,著名书法家张羽翔老师有专门的论述,大家可以搜索详阅,不作累叙。书者在学习中,只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结体又难掌握。另外,字内空间要予以关注。
三、章法。
三幅作品对章法都有较好的表现,轻重对比、枯湿表现都不错。但在大小、欹正、断连、块面方面也有不少冲突的地方。见图3。如第三幅中的第一行与第二行的“依山”、“海流”两个连笔放在一起,过于重复。
其他方面不作评述,翻阅古人佳作便知。
硬笔的缺点是没有毛笔的提按,而提按正是书法笔法的精髓。写草书用的是一分笔,需要悬腕,高执管。而硬笔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没有线条粗细的变化,字的大小受限制。因此所谓的硬笔草书失去了笔法的基础,不能称之为草书。
谢邀答题:
先给你发的作品从左到右打个分。
左边第一幅,98分,
中间一幅,70分,
最右边的那一幅,50分。
这三幅作品可以用好,中,差,三个级别划分。
我想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论述吧。
我打的分数只是个人意见,你们再细致的思考一下吧。
行草书字与字之间如何连接?
行为草书楷书,三大书写体,其连接点,就在五个点的转接连变化之中。竖点和双垂露点用的多,撒点、捺点少,为楷书。竖点和撇点、挎点用的多,双垂露点用的少,为行草书。行草之分,也在接点上,只是书写的符号有差别而已,其书写汉字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有断与连之分。连就是字与字之间直接以牵丝相连接,这种连接能够增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一种流动感。但这种牵丝只能偶尔为之,如过多使用,易生俗态。那种一味拖曳,气脉完***露的线条,犹如演唱一首没有休止符的长歌,既不符合美的规律,也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
当然,历史上也有少量书法家擅长连笔书写大量的字,如东晋的王献之、宋代的米芾、清代的王铎等。还应强调的是笔画与牵丝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意如春蚕吐丝,蚕是蚕,丝是丝,应主宾得体,文章俱在。
断以连相对应,互为倚伏,相反相成。所谓迷,并非一断了之,而是笔断意不断,是”状若断而还连”。当代画家吕凤子先生曾对断与连作过精辞论述:“连接线条的方法,所谓`连',要无笔不连,要笔断气连,迹断势连;要形断意连”。
历史上曾有一笔书、一笔画的的提法,郭若虚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实际上,所谓一笔画就是指“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一笔书,就是形断神不断之意,即使是字字独立的行书作品,照样应该有贯通作品的气脉,而且应该做到潜气内转,隔行而不断。
唐代张怀瓘对此作了总结:“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故行首三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王羲之《旦极寒帖》通篇不见字与字牵丝连带之笔,但笔意顾盼,若断还连,笔笔断而神注,字字气脉相连,通篇一气呵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笔书。
连笔书写产生的牵丝,还须注意角度变化,否则会出现刺眼的平行斜线。王羲之对此法的运用,确实今人赞叹不已,《得示帖》寥寥数行,牵丝连接极富变化,有斜线,也有较平的、较直的,甚至还有弧线。加上长与短、轻与重、断与连的变化,显得丰富多彩。
孙过庭称:“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点出了作真如草,作草如真的道理。
如果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书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书的外形特点多断,位它内含连意;行、草书的外形多连,但它内含断意。学书者不可不察也。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论述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论述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