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鲁迅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鲁迅行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鲁迅的字是否是书法?到底何为书法?
鲁迅先生的字当然已汇入了书法的海洋。只是他不是有心成为一个书法***,所以他的字只是由于自身的学养和不知什么时候习字打下的基础写得好而已。
书法是中国的先人既自然而然又忽发奇想献礼世界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星辰。
自然而然是因为中国人使用的是笔画或多或少的方块汉字,写得多了就会有由生到熟由拙到巧由丑到美的字形的比对和审美的需求。于是常写字的有心人开始忽发奇想,能不能把字都写美,能不能让想把字写美的人有一个可行的学习途径?
于是这些有心人不但把字都写美了,还通过千锤百炼,最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如何能美的规律和方法——将本来只是用来交流记录的文字创造为一种独有的美,升华为一门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的艺术——书法。
书法的美或端庄大方或者秀妍迤逦……那些美术评论家理论家能说得天花乱坠美不胜收……
我怕被罄竹难书的美累着(我佐酒的小菜也不喜欢摆一大桌子),所以我对书法美的认识和欣赏的范围有限。我觉得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就像米开朗基罗雕的《大卫》——是一个既标致又棱角分明,充斥着超尘拔俗高尚纯正气概的美男子;张芝的狂草《冠军帖》中的“可耳”两字的线条美得惊天地泣鬼神;王羲之的草书气定神闲,有书法家长的德高望重的风范;张旭怀素自是争奇斗艳……他们在中国书法的星河中将永远傲立不陨!
如果老天眷顾我惨淡的命运,扶助我捱到有机会,有稍好的境遇呈出我的小作与大家见面的那一天,你们会瞥见我因为耻于模仿,唯恐雷同而从未临过帖的草书,或可像一泓清泉飞流直下,顺延山花烂漫的周边幕景,迈越藏有游鱼的险滩,轻抚着仙草灵石潺潺流奔,蜿蜒而下;或像春天的青柳随风婆娑;或像《天鹅湖》中随曲舞动的身姿优雅的小天鹅;或像忽而高亢忽而低吟的《流浪者》的片头曲;或像原始山谷盛夏的长空——时而晴空万里转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起云涌气象万千……
书法,从广义讲,顾名思义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不论水平高低按书写法则写字皆为书法。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并能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毫无疑问,鲁迅当然是公认的书法家,那么你说书法家写的字是不是书法呢?
书法不是纯工艺制作,书法是书写的架构和法度,是遵循一定的行笔法度书写汉字。它只是一个近现代名词。鲁迅的书法自然是有文***有法度的操作实用书法。非要命名为专家,细细品来多少有点五味杂陈!
先生的字不是书法?哪个脑残说的?先生对碑帖的深研,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以及深厚的文化功力,字里行间的古朴自然,震烁千古的不朽名句,岂是像拿支毛笔一背子只会写印刷体,只会抄别人诗词的抄书匠能比拟,能评价的?什么叫书法?不需炫耀技能,首先你得具备自身的文化内涵!
鲁迅先生的字当然是书法,如果连他的字都算不上书法,那么,他同时代的那些著名文化人如康有为,郭沫若等人的字都算不上书法了。
跟康有为,郭沫若一样,鲁迅也是“碑学”书法的杰出代表,只不过,他的文学成就过于耀眼,把书法成就给遮掩了。事实上,他的书法水平极高,放到现在,绝对是***级别。
碑学书法是从清代中期以来,在文化界非常受重视的一种书法风格,根本目的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在文化圈形成的萎靡、甜俗、柔媚的书风,把书法推向雄强、大气的一面。
清代中期以前,“馆阁体”书法大行其道,馆阁体书法是因为科举考试制度而形成的一种书写风格,特点是圆润秀美,齐整匀称,看起来既美观又油滑,但缺乏个性。
清代中期以后,一些有识之士看到馆阁体越来越影响书法的发展后,就呼吁书法家从碑学风格中吸取营养,重新塑造书法风格与个性,其中代表人物是邓石如和吴昌硕。邓石如是清代中期以来的篆书代表人物,吴昌硕是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由于这两人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呼吁得到了众多同行的响应,于是,在书法圈掀起了一股钻研碑学的风潮。
到清末民初,碑学风潮已经形成了气候,凡是对书法怀有敬畏之心的学者,无一例外都是从碑学入手来学习书法。
鲁迅生在这样的年代,他同样是碑学书法的践行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鲁迅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鲁迅行书字体转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