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珍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珍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退笔如山未足珍全诗鉴赏?
这是宋苏轼所写【柳氏二外甥求笔迹】的诗。原文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恳笔谏时”。是苏轼对书法的理解与诠释!
读书名言: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宋] 什么意思?
上句:退笔如山未足珍
下句:读书万卷始通神
横批:诗外功夫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苏轼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徐渭的草书看起来非常乱,他这种特立独行的书风如何欣赏?
大神,俺只有膜拜的份,齐白石,郑板桥两人都自称"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我等连走狗都轮不上,曲高和寡,徐渭的狂草看不懂,看起来很乱,那很正常,大神原本就没准备让俗人看懂。[捂脸]
徐渭有一篇短文,手头无书,只能凭记忆,大致是:过故人圃榭,见奇花珍树,绣地参天,而荒藤野蔓交戛其间。顾谓主人曰:“何得滥放此辈?”主人曰:“然!然去此亦不成圃也。”事实正是如此,徐渭的书法、绘画,无不体现着这一观念。我以为,能理解他这篇短文的含义,再欣赏他的作品,也许会收到顿悟的效果。
“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
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从以上这两首诗,我想你就能看出来,他的一生是多么的悲辛凄苦,命途多舛,我想也只有唐伯虎的身世还勉强和他一比!
可以说他从出生到死都没有如意过,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少小时,生母被逐出家门,骨肉分离,接着养母去世,从此他郁郁寡欢,怎么样?这还没完呢!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却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始终未能中举。婚后不久妻子病逝。后来被人赏识,成了幕僚,又因此导致入狱。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数年后,得好友救免。此后南奔北走,充边塞阨塞,慷慨悲歌,穷困潦倒。晚年贫病交加,含恨而终。这里推荐一下他死前写的《畸谱》,阐述了他的悲壮的一生。
这样的命运,放在一般身上也就罢了,可徐渭是一个有思想,才华横溢,诗书画三绝,又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怎能不疯不狂不怪呢?那么字画就是最好的表达和发泄。
泼墨狂草难抒意,犹恨不能狂更狂!那种特立独行,杂乱无章,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啊!
徐渭的草书风格的确是一片狼藉,但徐渭草书绝非今天泛滥了的丑书!
要理解、欣赏徐渭的草书书法,不能不先了解徐渭的不凡人生。徐渭被研究艺术史的人称作“中国的梵高”,这话的确不***。
徐渭四十岁以前状况平平,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事情,也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作品。四十岁之后由于受到巨大精神***,陷入间歇性疯狂。期间曾数次***及***,而且不论是***还是***,手段都极为残酷,据说徐渭以斧砍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
这么恐怖的人生直到他53岁出狱才终于结束,徐渭开始写诗作画,并以此为生直至73岁死去。就在他人生最后的这20年,徐渭过着“忍饥月下独徘徊”的苦难生活,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绘画、诗文作品,在平民百姓中大量流传。在他死后20多年,他的光辉艺术才逐渐被人发现和研究,虽说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可这光也发得太晚了。
徐渭的书法,自认为最为出色,可是曲高和寡,终无人赏识。即使在今天,徐渭早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但他的书法,特别是草书书法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看不懂,理解不了,这其实很正常,普通人的确不易走进一个长期半疯癫状态的书法家的艺术心灵。
第一,要欣赏徐渭草书扑面而来的摄人心魄,惊世骇俗的气势。这与他的跌宕起伏、痛苦不堪的人生密切相关,像二泉映月一样,没有阿炳苦难的生活,难以谱写出那么如涕如诉的悲情乐曲。第二,要欣赏徐渭看似凌乱不堪,实则法度森严的书法态度。徐渭绝不是当今互联网上令人恶心的丑书,徐渭有令人尊敬的传统书法精神,也有率真大气的个人情怀。第三,由于“天才与傻子就差一步”,所以欣赏徐渭书法应当很好地拿捏这个尺度,尤其是某些看似小拙的地方正是徐渭书法的大美、大雅之所在。第四,在章法上徐渭更是绝世高手,我们常说的“密不插针,疏可跑马”,“险象环生,绝处逢生”等等,在徐渭的草书之中大量存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点,古人说“上平五年,下平十年”,可见处理下线平齐有多么难,可是徐渭一个不完全正常的人处理这个问题,真的是四平八稳,游刃有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珍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珍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