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老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老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张即之的书法?他的书法可以主修吗?
张即之的中楷, 笔法精熟,形神兼备,继承了禇颜和欧的特点,又融合了米芾的行意,在南宋书法独树旗帜;张的大楷笔力雄健,结字开张大合,但是一般人很难学好 ,写的丑怪,因此落得“恶札”之称,实际不是张的字不好,而是学的人功力不济。
在下曾花数年时间学习临摹张即之楷书,张的金刚经、佛遗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在下都花过一定时间,其中最喜欢“大方广佛华严经”,“汪氏报本庵记”小行书,也临过一段时间,但深入不多。张的大楷,主要写过“待漏院记”,可惜在下功力不济,无法得其真髓。
我个人觉得张即之楷书技法是丰富的,格调也不俗。但是目前书法界对其有偏见。主要是因为,张的楷书容易写俗,写好的人并不多。。其实,文征明的行书也是借鉴过张即之的,文征明在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的小楷提跋,可见一斑。
上面两幅是在下临张即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下面是关于张即之楷书的创作。
张既之出身名门,乃中唐诗人张籍后人,其书法初学欧、褚、颜,并吸取了唐人写经风格,是南宋后期书坛革新的领军人物,以榜书与楷书名世。个人非常喜欢他的小楷,其结体严谨而不失灵动,笔法泼辣中加杂险劲,字间牵丝有度,笔画粗细分明,颇含米意。虽后世对张既之书法评价褒贬不一,然临习其作品者仍不在少数,其中以清朝被称为“淡墨探花”的王文治成就最高。古人常言要“转益多师”。个人以为,在楷书(特别是唐楷)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如果对张即之的书法有兴趣,进而研习,也未尝不可。
小编认为,只要喜欢,谁的字都可以作为主修,特别是张即之这样的大书法家的字,更没有问题,如果让你主修的字你不喜欢,这样反而会害了你。
张即之的书法有太多太多可取之处,让我们一起详细认识他一下。
张即之是宋代的书法家,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其书法师法唐人,结体严谨,笔法险劲,泼辣苍勇,对后世书坛的影响很大,金人最喜欢他的字,将他的书法排在第一。
张即之是南宋后期振兴书法的关键性人物,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对当时虽弱书风进行革新,并且效果显著,其本人在书坛称雄一时,且有“宋书殿军“之誉”
这几个字选至《敛襟谈老氏诗楷书册》,是张即之晚年之作,雄劲豪迈,严整峭削,字多飞白。每页只有两个字,每个字都有碗口般大小。
从这件书法中可以看出,张即之用笔十分泼辣,果断,枯笔处如苍松老练。用笔刷出,但送到位,在收笔处时见顿挫,又可看出曾受到米芾的影响。
全篇内容:敛襟谈老氏,生事正当后。沧海但会意,居无东西亩。无言聊怅望,微霜欲在手。走经微朽桥,坐此岂得酒。前山未得跻,梦游杖疏柳。即之书。
可惜本文收录不全,未能让读者尽兴,略表遗憾。
张即之是南宋著名书家,他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大字书法了。他的大字书法应是宋朝除蔡京以外的唯一高手了。
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并能“独传家学”,以张孝祥书为主调,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
不过从书法宗派上来说,我个人不建议学张即之,他的书法以书写应用为主,并无艺术特色。虽学过米芾,但是并不到位。我建议大家可以从米芾入手最后转至二王即可。毕竟二王的书法才是笔法的根源。无人可替代。
当然他的书法风格以及调锋的技法,是可以借鉴的。可以用到后期形成个人书风的时候。比如,下笔之处要对笔锋进行舔锋等等。这些对大家还是有所帮助的。
张即之的书法是南宋一绝,就整个历史来说,也是风格独绝,别具一格,也就是说他写的字就是他的字,而不是像某某的字。也就是,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张即之都是一个独创一体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有两大特点,一是经生体,二是笔画大小差异很大却又响应得当,同时飞白与枯笔也很多。也就是他的字很有技巧性,是他自己独有的风格,别人很难学会。但他的字很明显是练习过经生体的,事实上他也抄写过不少的佛经。所以与其学习很技巧性的书法,还不如学习他的本源,也就是经生体。作为一个创作书法作品的参考,张即之很有价值,但是要学习他,很难出成绩。不建议学习他的书法。
文徵明的书法怎么样?
文徵明书法与唐代和晋代比,是有差距的,就其书法笔法,就差很大。就其书法的笔法的细节,壬羲之有的笔意文徵明没有,欧阳询颜真卿等书家有的笔意文微明书法里也不全有,这就是差距吧!
文徵明于书法,很有意思,早年,他的字并不怎么样,有一年生员考试,因书法不佳,名列第三。受此***,他才发愤学书,于是,才有了书法史上的文徵明。
文徵明的书法,尤以小楷最为人称道。明代的楷书,受元人约束较深。他的小楷,早年受赵孟頫影响较大,中年后师法欧阳询,晩年又取法钟王。
文徵明的小楷,极力寻求一条古拙苍劲的书风道路,以改变元代楷书的柔媚之风,尤其是晚年作品,厚拙的风格更加突出。
其早年小楷,如《琴赋》《草堂十志》,字迹清秀,婀娜多姿;而晚年小楷,如《归去来辞》《醉翁亭记》,骨力劲健,楷法不懈。
文徵明,属于较全面的书法家,诸体皆能,他是吴门继祝枝山之后,在书法上最有影响的书家,其后代及门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吴门书家群,对后代书家有较大影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画造谐极深之文徵明】
图文/赵子尨
文徵明其人
文徵明号称衡山居士,世称“文待诏”、“文衡山”。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也称之“文待诏、“文贞献”。
文徴明为江苏苏州人士。其是明代杰出之画家、文学家、书法家、道家。他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用他,而他托病不接受聘用。
他的珍贵作品《甫田集》流传于后人。
文徴明书画誉满天下
文徴明之书画造诣非常深的奥妙,且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出色,后人称之为“四绝”之全才。
诗宗白居易、苏东坡、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与其沈周共创“吴派”。在绘画史上又于沈周、唐伯虎、仇英联合称之为“明四大家”,在诗文上再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并称之“吴中四大才子。
文征明大器晚成,日写万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坚持学习的,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行草千字文是最先吸引我的,临他千遍万遍也不厌倦,滕王阁序,悟阳子诗叙更是线条流美,值得深入学习
文征明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明代四大江南才子之一,他的书法属吴门流派,是明代时期主要流派,是典型的江南文人书风,他的字工整而文雅,流暢而俊秀,与元代趙孟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对古法进行了精研和揚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雅俗共享的一代书法大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老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老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