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草书字体的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草书字体的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草书”是一种什么字体?有哪些经典作品?
草书是什么字体,有什么经典法帖
草书的起源为章草是隶书快写,通过把笔画简省连带而形成。经典法帖有月仪帖,出师颂、平复帖等
然后是今草中的小草,为章草的快写,通过笔画简省,变曲为直,变转为折,变字字独立为向下一字顺势而形成。经典法帖王羲之十七帖
再后是大草,是小草书的放纵写法,通过笔画的拉长,笔画之间连带增加,弧线增多,点画长短,大小对比增加等而形成。经典法帖王献系列草书帖,张芝冠军帖,崔子玉草书帖后,唐有怀素自叙帖,黄道周,王铎,张瑞图草书。
狂草,是大草的放纵写,为大草增强版,性情表现更为张扬,各种对比更加强烈夸张。书人合一,书艺神乎其神,经典不可复现。经典法帖,张旭古诗四帖,徐渭草书,祝枝山,傅山草书等。
大草特例,宋黄庭坚大草书,黄庭坚是变草书自然书写变为计算书写的先驱,变大草狂草的放纵随意写法变为可控性写法草书的代表,速度减慢,增加点画位置摆布,设计性。也是为后来人学草开僻了学习途径。只是得形多,失神也多!
友问:书法中的“草书"是什么字体的问题?关于书法中的草书问题,大家朋友也讨论的非常热火,本人曾经陆续也发布过一些自我看法和评论。在这里作两点补充:
草书。完全区于书者个人感情的流露,宣泄无阻的情怀,展现才华意境的浪漫等等。如:张之,怀素的狂草,二王的行草等等书法。可以证明这一点。
草书,历来作为书法欣赏,不好认,也不好写。当代人写的草书法,绝大部分的书者来自传统模式写法。狂草书法,字无巨细,也无守亏。通篇格律豪放,张狂,流畅极至。通常认为,草书法无形但有律。字体显得古怪,奇特,古朴。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行书法好认于行草,行草书法好认于狂草及章草。
草书是一种不同于任何书体的字体,在书法众多的字体中也只有草书能书发出人的思想中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是纯艺术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之美妙,所以草书的笔势多取自世间万物和大自然。传说怀素喜欢蛇行和秋天的云的变化从中悟出用笔之法,然而颜鲁公讲何如屋漏痕,怀素虚心接受下来用以草书之中才有了巨大的成绩。
再者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得笔法,舞剑与笔法相通吗?相通。舞剑的每一势剑尖直指敌方咽喉,如写草书毛笔无论怎样行走筆鋒一直在划的中间方能成书啊。所以张长史的狂草无人能敌这才是真正的四面用笔八面出锋耳。
谢谢邀答,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草书是其中的一种字体。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章草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今草有王羲之巜初月》,《得示》等贴,狂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其中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草书的笔划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主要代表作。。。急就章。。王羲之的《初月》《得示》张旭的《肚痛》怀素的《自叙帖》等等。。。
草书的风格?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书法理论的“筋、骨、血、肉”之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筋、骨、血、肉”(筋、骨、肉、力)是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最先提出来的书法理论,后来成了书法艺术评论的专用术语,这四个字不仅仅指书写技巧,更是从人的生命形态上去论述书法,强调书法不仅重“外形”更要重“精神”。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
这段书法理论的主旨是说鉴赏书法重在“精神”而不是单一的“外形”,认为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叫墨猪。力多筋足的字上乘,没力没筋的字不行。
卫夫人论书法,她认为书法的筋、骨、肉、力,正是人的生命形态的反照,它源于书的心灵世界与主观精神。卫夫人评价书法的标准,认为“力多筋足的字上乘”,因为这样的字才足够精神!
唐代的李世民,不仅是位开明君主,也是一位书法家。他也曾在《论书》中非常强调“骨力”的作用,他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不着意去学帖上的字体形势,只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从以上来看,古人对于“筋、骨、血、肉”(筋、骨、肉、力)的论述,尤其重视“骨力”的意义,认为骨力是本,形势依附于骨力,书法有骨力才有精神。这种论断对我们学习书法值得借鉴。
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汉字的生命形态是模仿人的生命形态而得的。人有筋骨气血肉,人有精气神,这些东西,被引进到书法理论里,并且能在书法作品里体现出来,是评价一幅作品质量的基本依据。
筋骨血肉之说,在书法理论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初提出这一说法者,是晋代王右军的老师卫夫人。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筋无力者病”。
卫夫人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强调用笔之法,善于用笔者,字的点画线条形态就有筋有骨,骨肉比例恰到好处,既不显肥,亦不显瘦,如一个俊美的女郎,身材健美,修短合度,“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微笑][微笑]
不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干湿浓淡、侧锋中锋等技巧,不知如何掌握,“筋、力、骨、肉、气、血”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中锋侧锋、行笔速度恰到好处,笔下的点画线条之筋骨血肉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字的神***气韵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书法理论的筋指字的血脉,骨指字的力感,血指墨韵,肉指字的肥瘦。
字肥的,丰腴雄强,要如绵裹针,肥而有骨。如颜真卿楷书。字瘦的要细筋入骨,瘦硬通神,如褚遂良楷书。不肥不瘦的如王羲之行书,清刚雅正,有中庸之美。
字无论肥瘦或适中的不肥不瘦,都贵有力,有一种力度美。
苏轼《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点画生动灵巧,沉劲入骨,骨肉相称,中锋运笔,有力、有势、有节奏。俊逸潇洒,以韵胜。
当年书法家张锡庚说:"王珣的《伯远帖》宗二王而启示后人:既是一种纯真的晋韵,特别是它的线条松散而突出东晋士大夫风度韵致和潇洒出尘的气息,又用笔随意而精到,情绪平和而淡远,间架动荡且飘然,瑰丽多姿,文***风流。″
(下图为王珣所书《伯远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草书字体的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草书字体的资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