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属于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属于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吗?为什么?
有这层意思,但笔法不一样了。草书讲究流而畅,章草讲究简而便,行书像它们之间的笔法,比楷流畅简便,有时可夹杂草法,又称行草。要说快慢,一般要慢点写,就是草书也不能写太快,草书不草吗!
雅友的提问,随聊几句。
楷书的快写,行书的慢写都在书家造化,功力和自然修练中完成的,绝时没有统一的公式可追寻。
本人酷爱书法欣赏,也见过不少大家的作品,那龙飞凤舞的浓墨草书,在他们手中徐徐写来,真可谓神秀也!
我非行家,此问答留给大家去各抒玉见吧!
浅议。有失处见谅。
谢谢邀请。行书并不完全等同于楷书的快写,但是二者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行书是真书之小讹,古人最先定义行书时,也是以真〔楷〕书为对照的,这也能说明二者之间确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初入行书,楷书功底越好可能上手会越快,各书体之间虽形态各异技法有别,但义理大致相通。有楷书的底子,入行书不是很难办的事情,而且一上手就不会写得很难看。但是,这只是在行书的初级阶段,行书的艺术深层十分繁杂宏阔,它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书体,因此,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或者楷书好行书必然好,或者行书好必然楷书过硬等等,都是不准确的。
行书的“快”,一是因为部分点画被简写,二是用笔结字技法不同,三是节奏感更强更快。这是由行书本身的书写特点决定的,并非只是“楷书快写”这么简单。行书入手不难,要想写好并不易,中国只有一个书圣,而王義之的最硬招牌是行书。隔行如隔山,书法各体式之间亦如此,书法毕竟是长期的修行,术业有专功,毫末之差往往就是数十年的修行。
很多朋友把楷书水平与行书水平简单画等号,这是不客观不准确的。楷书水平高,一般写行书不会太差,但也决非一定很好。田英章卢中南的楷书都很知名,他们的行书也不错,但并不算拔尖的,甚至在行书圈根本排不上号。我们熟悉的苏黄米蔡宋四家,都是行书,但他们的楷书并不十分出众。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从习惯来看,先有笔法严谨的楷书,然后再有随意的行书,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先且不说先有行,还是先有楷,毕竟每一种字体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借鉴。所以行书与楷书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也很正常。所以我不完全认为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只是楷书比行书变得更规矩而已。
1. 传统的毛笔书法. 如果从书法史来看,楷、行书体在东汉后期己萌芽并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楷书往往与隶书混称为隶书,未加区別,同时又把汉末,魏晋时期规范工整、装饰化的碑刻隶书专称为“八分书”。
曹魏时期的钟繇是最早专注于这两种新书体的代表性书家,历来都认为他是楷书之祖,从钟的传世《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存古拙方扁之气,尚存隶意,但点画圆润,楷法规范。钟的行书千字文用笔以纵势为主,取消波挑。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但不同书体之间对书家的影响是存在的,包括钟的楷、行风格对魏晋时期的日常官方文书手写书体也产生了影响。
2. 硬笔书法. 今人对苏轼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有个错误的理解,认为学好楷书是基础,然后在楷书上牵丝映带,便写出行书,所以从今人的硬笔书法角度来看,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更准确,尤其是在以实用性为目的培训上,体现更为明显。
附上作者随机在白纸上写的楷、行书,望方家指正。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当然,行书也不例外,行书依附于汉字这一载体,通过书家的笔墨对汉字之形作艺术处理,通过增加各种线条质感。线条形态的美感和结构的参差变化,章法的变化。表现出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万物形象之美,抽象之美。喷发出不同的情感之美、神***之美。
书法艺术中的疏密对比、曲直对比、点线对比、俯仰对比,和汉字的形不可分离。
书法艺术的书写不能脱离汉字。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廷,女萝之繁荣,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象,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孔侍中帖》为东晋.王羲之书,白麻纸摹本。现藏曰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此帖骨法用笔,清刚而自然,有中庸气息。
(上图为王羲之书孔侍中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行书结构特点:
字形结构必须以书写文字为载体。结构险绝,姿态万千。但重心平稳,斜中求正。一般结字法有:疏密变化法、正侧变化法、开合变化法、轻重变化法、大小变化法、长短变化法.、突出主笔法、正侧变化法、挪位变化法。
以少代多,以简代繁是一特点,书写时便捷。
行书章法:
行书纵有行,横无列的布白是最常用的一种章法,整行可以呈斜势,也可以呈曲线形。增强了章法的流动活泼感。每一行字与字之间应有行气。这样看上去才神彩飞动。
行书用墨:
为了产生墨韵变化,蘸一次墨应多写几字,才会有由浓而淡的变化,这种浓淡变化使作品有空间感。
汉字是所有书法艺术的载体。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也不另外,当然行书的主要载体也离不开汉字。汉字包括象形,会意和形声字。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汉字的笔法、章法、题款都很讲究。汉字的笔法要有古味,也就是说,书写者必须要认真研习古帖,从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 行书的章法也很讲究,一幅作品,合理的章法布局,气息通畅,赏心悦目。章法的布局,包括字的大小、浓淡、干涩飞白、字的造势、笔断意连、字的曲直、笔画的粗细等等。书法研习者必须认真临帖,努力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个人修养。
行书的主要载体:最早是魏晋的尺牘和手卷。书法特点是:行列关系上有行无列,每行首尾大多近乎平齐,布局齐整;行间则随形布势,欹正相生,自然妥贴;整体形式介于后世平正形与摇摆形之间,完全出于自然,是晋人“尚韵”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行书主要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丧乱贴》《兰亭序》、王献之的《东山松贴》和王珣的《伯远贴》等。
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中国汉字经历了篆、隶、草、行、楷的发展。汉字成为成熟的书法艺术,大概是在魏晋,这个时期,行书的成熟,成为表达情感方式,行书也逐渐从具有装饰性的篆书、隶书中脱离出来,与草书一道,符号化、情绪化。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代表,书法中的笔法、结构、腾挪、向背、节奏、线条在这幅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实用性来说,行书由于书写简化、加快、易辩等原因得到人们的接受。从艺术性来说,行书承载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行书如同绘画一样在诸多书体中成为一种艺术。这是书法艺术一道风景;二是行书能够表达情感,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一种情感宣泄的书法作品;三是行书书法,雅俗共赏,文字的意义比篆书和草书更易于理解。大家可以把《兰亭序》作品当成优美的散文来诵读。
总之,行书书法具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艺术类型。
***属于什么字体?
***上刻的字根据不同地方或者做工不尽相同。不过使用最广泛的是楷体(行楷)字体。也有小部分使用魏碑体或隶书。
行楷: 也称“汉字行楷[_a***_]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属于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属于什么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