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观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观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久了楷书,怎样去练行书?
楷书练久了要写行书,首先要破楷书的法度!楷书重法度,不论钟、王、欧、颜、柳,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笔笔讲求法度,除笔法,字的间架结构也多讲究,按此法度是写不出行书的。
我们都知道楷书四家,颜柳欧赵。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如果按照四个人的时间顺序应该是“欧颜柳赵”,因为欧阳询生在初唐,颜真卿生在中唐,柳公权生在晚唐,而赵孟生在元代。
其实按颜柳欧赵这样排序,是按练楷书的顺序排的,因为练颜体是为了练占格的,练字开始占格很重要的,为什么要写大字就是把字的骨架搭起来,并且把格占满。练柳体,因为柳体骨力很强,被称为“颜筋柳骨”,所以练颜柳是练筋骨。
接下来练的是欧体,练欧体练的是结构,练欧体久了容易练的死板了,缺少动感了,也就是你现在遇到的问题了。
所以接下就是练赵体了,赵体才是练书法的必由之路,因为赵体的动感十足,灵活多变,也有王羲之书法的影子。赵体就是楷书也不是那种呆板的楷书,本身就是行楷书了,比如三门记,寿春堂记等。赵体练的有面目了,就可以去练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圣教序,草书十七帖和手札等作品了。因为赵体和王羲之书法是一脉相承。
感谢邀请。
练行书之前先打好楷书基础,这个思路是没错的。当然,基础不一定非得是楷书,隶书和篆书都可作为行书的基础,以前谈到过类似问题,这里不过多赘述。
学习行书,推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智永真书千字文》过渡。《千字文》笔法完全承继二王笔法,以《兰亭》为基,行书笔意浓厚,接近与行楷,是楷书向行书过度的最佳范本。
如果我们单纯考虑楷书向行书过渡,必须考虑到书法的节奏感,楷书是这样,行书更是这样。所以,我们在最初练习楷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节奏感,在这一点上把握好了,向行书过渡会更容易一些。行书的节奏感较楷书更加强烈,牵丝映带、笔画俭省、书写速度等等,无不表现了其强烈的节奏感。节奏感是我们练好行书必须攻克的重点。
有了相当的楷书基础,在行书选帖上,我们可以选择风格更加接近楷书的行楷,比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赵孟頫赤壁赋》等等,相信这样会更容易上手。
学习行书,推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智永真书千字文》过渡。《千字文》笔法完全承继二王笔法,以《兰亭》为基,行书笔意浓厚,接近与行楷,是楷书向行书过度的最佳范本。
下面是我写的字
楷书是行书的基础。行书的基本特点: 笔法动作简洁明了,自然流畅。行笔节奏与速度比较快,并且有韵律感。个别笔画可以省略,点画和部首适当的有些变异,彼此之间保持意连,甚至有少许牵丝引带,字体姿态灵动活脱……
有一点要注意,属于楷书之列的字体不胜枚举,并不是所有的楷书都可以做为练行书的基础,要看之前所练的楷书字体是什么类型的。比如: 《九成宫》、《勤礼碑》、《玄秘塔》、《张猛龙》等,这种字体个性比较突出,尤其是笔法、字法特点与行书兼容性不好,向行书过渡十分困难。
相比之下,王羲之、虞世南、赵孟頫、文徵明、成亲王等人的楷书,兼容性比较好,楷~行过渡顺畅,而且没有后遗症。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谢谢支持!
二王风格行书的起笔和笔锋如何才能写出来?
二王系列的行书,起笔处确实都会有一个“尖”,特别是王羲之的经典代表作《兰亭序》更是如此。但我个人认为,这种用笔特征不必过分追求,因为造成这种用笔特征的原因,不仅仅是毛笔的使用技巧造成的,还跟当时的毛笔的制作工艺有关。过分追求这种用笔特征,就像有些人临碑版法帖时过度追求那种刀刻效果一样,反而容易钻进死胡同。
前几天与一个书法老师聊起这个起笔的问题,我向他请教的是,颜楷和柳楷是否藏锋起笔的问题。他说:笔笔藏锋这个问题,其实让很多人走入了歧途。唐楷中的起笔,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直接切入起笔的,并非我们看到的一些教学书中的画圈圈的藏锋用笔。
好在现在很多中生代的书法家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很多的教学中也已经不再提倡这种笔笔藏锋的老式用笔了。
二王的用笔更是如此,细观二王的很多法帖,纤毫必现,根据笔势的不同,而起笔的锋毫有很多种的变化,如果是藏锋的话,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了。
例如上图中《兰亭序》中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就有这么多种的起笔。这种笔法的应用不是刻意而为出来的,而是根据在书写的实际过程中随着笔势的变化,虽势而成。非常的自然、生动,没有丝毫不妥之处。
我们在学习晋人的笔法的时候,也要对晋人的精神有所了解,魏晋之风是后世中国士人一向所向往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向往自然的生命趣向。这种精神反映在书法上,就是一种书写的自然状态,没有过多的装饰性用笔。
当我们学习古人笔法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就是书写工具的不同。虽然用的都是毛笔,但毛笔的制作工艺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断变化的。
晋人的制笔工艺,今已不得考,但根据现今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晋人的用笔和我们现代的笔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先看看唐笔,唐笔的制作工艺与我们今天的毛笔明显差距很大。那天在跟书法老师的聊天过程中他也说到唐人的毛笔都是硬心笔,与我们今日的毛笔相比,唐人的毛笔弹性比我们现在的大,而且唐代的用纸也与我们今天的纸是不同的。唐人的纸比现代的宣纸要厚,洇水性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
唐代硬心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观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观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