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实用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实用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草书的实用性?
我是简繁,对于草书的实用性,这是个好问题,但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草书没有实用性。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学草书很多年了,而且只要是不用给别人看的内容,我都是用草书书写,但只要是给人看的,那只能用行书。为什么呢?因为没学过草书,根本就不可能认识,这都还不算什么,就算你学过草书,但是有的字吧,它不止一种草书写法,那么抱歉了,学了跟没学一样,还是不认识。
草书注重的是艺术性而非实用性
草书最初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当初草书仅用于快速传递军情而生,你说这没学过草书的人如何能够看得懂?又哪来的实用性可言呢?草书发展到后来,特别是到了张旭、怀素的年代,草书更加具备了艺术性,大草一出手,普通人就感觉在画画一样,久而久之,草书的飘逸、草书的线条等就逐渐的成了艺术,也就更加租种艺术性了。
我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看法跟我都是一样的,我再说个简单的,别说草书了,就说说繁体字,据我平时的观察而言,70%都无法完全认读繁体字,又何谈什么实用性呢。仅从字体来讲,具有实用性的恐怕只有楷书、行书了,行书你都别写的太绕了,否则一样有人看不懂。
最具实用性的,非“仿宋体”莫属,这恐怕不会有争议,说简单点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读的字才最具有实用性……
一点个人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评论区讨论,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分享不易,且读且关注。
草书由隶书的快捷书写发展而来。原本是因为实用而产生的草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点画、结体、章法等特征不断强化,这种从表面到内涵的探求,是草书成为艺术的标志。
汉代时学习草书的风气盛行,艺术性高度发展,实用性下降,故当时就有人认为草书无益于治,对习草风气予以否定。
但是,近两千年前已不实用的草书,却能流传至今并仍受大众喜爱,这充分说明超越实用的艺术性是书法永存的内在动力。
概言之,草书之起,源于书写方便;它之所以成为通用书体,是由于其规范性;而由实用发展到成为一种高深的艺术,则是基于书写规则之上的人性化。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用的草书已成为艺术性最强的书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个人认为,草书本没有实用性。若要说实用性,可能仅限于章草,因军情的需要立马而就,隶书显然太慢。
小草在实用方面也是很少,主要因为它特殊的草符,限制了一般人的识读,王羲之的手札,也仅限于文人间高雅的交流活动。
至于大草,更是没有实用性可言,只是文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性,而挥洒的一种书体。
古人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说,也就是说草书有的闲暇时养性的作用,如玩技。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草书的艺术性。这就比如我们不能因为绘画没有具体的实用功能而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如何看待草书实用性?
现在已经很少用软笔写东西了,另有硬笔书写实用性之材料,或记笔记或会议记录,而实际上只有学生依然用中性笔而无钢笔文具了。因此在书写过程为了快捷或便利而通常用草书笔法而书写。
如何看待,那便是合度草书,俗成的草书符号,不可以随心所欲而创自己的书写状貌,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识读为标准,当然,书写规范合法,合乎规矩之理性,则有更加飘亮洒脱精彩,一方面实用,另一方面有书法艺术之魅力。
所以必须书写规范,易于识别,那么草书的快捷方面之特征,极具实用性,也有欣赏性,则有喟叹,――如此棒的书写,赏心悦目。
草书的实用性是和“艺术性”做对比吗,难道古人专门造出一个书体,专门为了搞“书法艺术”的吗?
哎,能不能不要把书法划分到艺术一类啊,尤其是现在“艺术”这个词不是褒义词。
我是一人。听我认真的说说,草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使用。
我们先说一个有点“牵强”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标准字,很多来自“草书楷化”。
比如说我们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也就是我们日常规范的“简化字”。
其中上图,书法的“书”,就是典型的“草书楷化”。
学过书法,或者说没学过的,大多都认识这个古时候的“书”的楷书。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
感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第二,我们在学习草书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草书的主要技法,还要对草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书体,这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最初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吴皇象的《急就章》,今草当以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为最佳范本,狂草则主要是学习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
第三,说到草书技法,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有些人爱神乎其技,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下面重点说一下草书的技法。
草书跟其他书体一样,同属于中国书法,那么该遵循书法的普遍规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
2.在结字上,草书主要有有四字标准——连、省、变、符。
(1)连,就是把两笔或者更多的笔画连接在一起。比如,“反”字,楷书共有4笔,草书却连成了1笔。
应悟空邀请,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我的回答是: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书法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书写形体,其名草体。(草体包括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四种不同的草法。)如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体,它的特点是横画上挑,捺画如隶。结体简约并萦带相接连。今草通过演变,在章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把横折,竖挑,撇撩变成为环转,有意沟通(做到意到笔不到),以细如萦带的接连,就是笔画有承上接下之意,自始至终意态相连,神气贯通。行与行之间要揖让顾盼之姿态。狂草的明显特点是体势连绵不断笔意洒脱奔放,字字上下牵连,飞动游走,通篇混成。行草的形成比较晚,它是在楷书字的结体上吸取融汇了今草的结体知用笔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行草体,也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手写体。
,书写时有那些技巧?就是用笔书写时要注意笔法,笔力,笔意和笔势。笔法就是书法的规矩和准则,要求持笔沉稳和轻灵,注重运笔的藏和露,使转提按,疾缓等方面,达到落笔准确,行笔流畅,收笔自然之效。
草书是汉字五大书体之一,《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简单的讲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再一个特点是结构要简省、笔画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放中尽显书法艺术之美。至于书写技巧,简单的讲,书写章草时多注意:一、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带有有蚕头燕尾的笔调;最后收笔的右斜捺画,凝重而长,它带动整个字险峻与灵活,重笔多在字的末端,收尾都比较沉稳;左右结构的字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之间断而不连。书写今草要多注意:文字之间的连缀,以及字的连绵回绕,每个字要力求变化和差异,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适宜。书写狂草时要注意:笔势相连且圆转,字形狂放而多变,并将今草的“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但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草”!这个草字不是潦草、草率,是指的草书书写时的笔墨若不经意、疾如闪电的狂放惊奇效果,而这种奇特意象又不是用毛笔胡乱忽拉出来的,所以创立草书的草圣张芝说:”匆匆,不暇草书!”就是说急吼吼写不了草书。
这是一个矛盾,既要写出自然界的惊天地、泣鬼神精彩景象,又要从容徘徊、指点江山,下笔千里阵云,谁能达到?
因此张芝草书以后,王羲之甘拜下风,王献之只是略胜其父,……直到大唐张旭、怀素奇绝独出,才颓然天放、纵横千万,把狂草推上了书法的高峰,成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成为中华文艺精绝之首。
那么狂草书写有什么技巧?这个问题使汉末的草书追求者几乎疯了,即使疯颠也无济于事,因为学草如丈二金刚,也摸不着头脑。
唐人怀素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闻名天下,他最终公开了书写狂草的诀窍是: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运腕,就是笔法,就是草法。不会运腕,无缘狂草。不会运腕,也无缘书法也!
草书与篆丶隶丶楷丶行诸种书体比较而言,其特点可主要概括为:简易流美。抒情写意。
其结体省笔丶变形,删繁就简,趋便捷爽利。省略点画细节,以概貌约形体。打破平衡,变形夸张其势。
书写运笔以使转为主,以点画为辅。打破匀速,突显节奏变化,以适应情性表达。
孙过庭《书谱序》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书的起始阶段,也是实用型的。所谓"倚马可待"立等遂取,所谓"匆匆不暇"而作草。前者为环境条件所限,后者为[_a***_]所迫。现实生活中机动便利的要求,促成了草书体例的形成。
毕竟"草"之随机随意性,最终难逃"不登大雅之堂"的命运,跳出实用范畴,成了文人墨客的公余炫技之便。由于其脱离了谨严的规矩束缚,也便成就了它的另类艺术风格。盛唐出现"颠张"丶"醉素″的狂放大草书,可以说完全走出了实用。再以此用于魏晋前后的简牍丶翰扎之书写,那就是格格不入了,与小草书都完全是两码事了。
草书的书写创作,从技法丶技能上说,也应把握其特有的規律丶原则性。孙过庭有言,"草不兼真,殆于专谨″。凡事过犹不及,草得没了节制,就是了草丶草率了,就是病(殆)了,就是过失了。所以他强调,"草无点画,不扬魁岸"。光突出照顾草书书写的使转流便,便无气魄丶态势之张力。這是特别要注意到的,不少朋友逆反对楷书功夫的夯实,其实是很使草书基础功夫乏力的。
草书的字内功丶字外功之要求都是很高的。"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忘怀楷则,决不是不要规矩,不下基础功夫。而是要基础沉厚,功夫纯熟,"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近于精熟,规矩諳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如何正确评价一件草书作品?
此篇看来书者练过草书字帖,但只从草书的结字而言,因学草书等于把汉字从新学一遍。观此书松散杂乱,拘谨刻意,书草书者三分功夫,七分意境,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也是书法的最高境介,只是本人观点,请有异之士斧正!
草书是各种书体艺术的最高境界,能充分体现人的思维和情感,具有各方面美的色彩。一是章法美。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其整篇布局就如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幅画,有开头、有***、有结尾。字的大小、粗细、呼应、节奏等穿插始终。二是笔法美。草书笔法重在线条,仔细看读怀素《自叙帖》便可发现线条美的色彩。三是墨法美。草书墨分五色,一笔写数个字,整篇作品要墨色多变。
首先说,文化艺术都有历史的传承性,草书也不例外。从其成型为"章草″丶"今草″,从"小草″扩展出"大草″(狂草),它都是在社会普遍认可的情况下传播的,也就是说它有存在流通的社会价值意义(当然不是狭隘的值钱不值钱的理念认识)。***如有逆此而为者,大家就会评判说,您写的是某某草书体吗?章草丶小草丶大草,在历史传承中,其形式概念已固化了,容不得再有人随意篡改。
共性与个性必须融通协调,个人的风格创意是与约定俗成的样式标准"水***融″的。
草书作品,一要看传承,二要看个性。无本源的或者离经叛道的东西就失去了社会价值。而无个性特点的东西,就是彊化的乏味的东西,也便丧失了艺术的生命价值。所谓俗气丶匠气,所谓江湖气等等,可以归为這种情况吧!
如何具体确定一幅草书作品的价值意义,还得从最基础的方面入手,从有形质的观看,上升到气质风格神韵的感觉体悟。即所谓基本功与艺术效果的统一性。
点画的质量感是最起码的入手处,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体现的是阳刚之气。即孙过庭所说"草无点画,不扬魁岸″。最完美者,刚柔相济。体现为在点画基础上的使转流便通灵中,显示着折钗股的弹性,锥划沙的劲利。一味强硬阳刚与通篇的春蚓秋蛇似的阴柔缠绕,都是病。
追求有质量的用笔效果,为"千古不易"之理。字法的规范正确,亦须真下功夫,不能马虎敷衍。结字可随机变形,但不能原谅迁就不通道理的错误。
通篇整体之章法安排,草书最方便灵活,也就最能体现创作思维的灵性,也就最能表现作者的基本功的训练有素。即所谓"心手无间",即所谓"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最终是一个总体效果的观感。草书,特别是大草(狂草),其抒情写意性,要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任何方面的偏颇极端,失却平衡,都会导致事与愿违,功亏一籄。然而,十全十美的作品可能是不存在的,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也算勉为其难,不可多得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实用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实用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