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用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用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拾遗曾奏疏行书意义?
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后来居上,魏晋之后历代不衰,名家辈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楷、草、篆、隶诸体。而一个优秀的书家必须学会行书。魏晋行书的出现,虽然有字体演变的客观规律,但也和玄学思想的抬头有相当关联。《宣和书谱》载行书第一人“王衍”:“善谈名理,得庄老旨趣。”其书法则“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
这种“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能得到众多士人的青睐,确实能更好地表达他们那雅远清旷的胸怀。不凝滞于物,不为物累,不拘于俗学而能风气自高,以做一个超然的“达士”为最终目的。这种从容不迫、节奏适中的书体,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出书家的超脱气质和人格魅力。如谢安的“风流蕴藉”,王徽之的“傲达凌物”等,都是人书合一,见书迹如见其心画也。
用指和用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学书法的人很重视?
书法执笔大姆指食指中指捏笔,无名指以指背抵住笔杆,小姆指抵无名指不贴笔杆,五指捏管的距离不可以上下分得太开,指尖捏笔,指尖部分比较敏感,宜表达运笔的细腻变化。执笔松紧要适度才能够掌握好字的力道结构。腕有三种姿势:枕腕、提腕和悬腕。写不同字体和大小用不同姿势能够更灵活书写。
用指和用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学书法的人很重视?用指和用腕都是运笔的方法,区别之处只在于书写中一个用腕运笔一个用指运笔。学习书法的人重视这个问题,缘由是这个运指与运腕由古至今一直各有主张,尚无定论。
一、腕指之争的由来
运指:是指以指运笔。
运腕:是指依腕运笔。
书法史上的指腕之争大概从南宋姜夔提出的“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明确地提出单独“运腕”的主张,并主张坚决摒弃运指开始的。
二、不反对运指
传东晋王羲之在《笔法论十二章》中提到“上捺下燃,始终转折,悉令和韵。”撚即捻,要想使笔管以自身为轴旋转一个角度,运指最为便捷,如果不用指,就需要腕、肘或臂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这里一个捻字,说明了王羲之是不反对运指的。
北宋苏轼在《论书》中说:“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显而易见,苏轼十分重视运笔中指的作用。
写书法用指运笔和腕运笔关健看写多大的字。
如果写的是小楷字,特别走蝇头小楷,用手指运笔足矣,无须运腕。这时一般枕腕写字,讲究指实掌虚,但用笔讲究精细入微,要做到笔笔精到,特别是每一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力求一丝不苟,如此,方可字见功力,书出韵味。
如果是7~10公分见方的大字作品,则应悬腕书写,这时不仅应运指,还应兼之以运腕,只有这样,才能调锋自如,做到中锋用笔,笔力十足,字见精神。
如果书写30公分以上的大字榜书,悬腕已不足以运笔自如,这时当悬肘书写。这时当以运腕为主,辅之以运指和运肘,并且做到凝神聚力,力贯全身,发之于右臂,使调锋换面游刃有余。写出的书法刚柔并济,收放有度,力能扛鼎,又不失大雅。
执笔,必须依靠五指、腕肘、身体、两眼四种人体机能的密切配合,行动 一致,才能写成工整美观的汉字。
第一,要执好笔。正确执笔法是拇指上节端与食指上节对紧握笔管, 使笔能上下左右前后行动,中指上节 端着在笔管上,使笔钩向里或向下,无名指背顶住笔管使向外,与小指傍 无名指行动,执笔时务求拇指与食指着力握笔,使虎口圆成马镫形。
执笔 姿势务求笔管直立,指实掌虚,使笔 转动灵活。执笔松紧要适宜,如执笔 过松则使笔无力,若执笔过紧则运转 不灵。
第二,手法。写字运笔时手臂是随所书文字大小而升降,凡书写小揩 用枕腕,将腕肉轻着案上,写时要将 左手平复纸上,将右腕置于其上运笔 书写,写时手腕离纸面距离根据字的 大小而定。
若书中楷,宜用悬腕,腕离案约5厘米,将肘肉轻着案上运笔; 若书10厘米以上大字或写行书、草书, 应用悬肘,腕随肘行,约离案5厘米 左右高度。书时应用左手扶案,以免身体摇动。
第三,身法。书时身体应端坐挺 胸,不可曲背,胸离案约18厘米左右, 头可略向前俯,两脚并排着地,笔管应置于鼻部左右。 所书的字应置在视 线正中,同时左手贴紧并将纸张按住, 以免书写字偏斜不正。如果书10厘米 以上大字则应起身立书,两足分开, 右足稍前,上身微倾,左手扶案,右手悬肘执笔书写。
第四,眼法。习字前应先要研究字的结构与笔画线条的来龙去脉,凝 神静思,预想字形;对字的偃、仰、平、 直心中有数,然后动笔。
在执笔书写 时,眼与字距离应随所书字的大小而 定,书小字宜近,书大字则远。要根据自己的视力而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用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用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