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以的草书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以的草书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理解书法里的“草以使转为形质”?
什么是“使转”,有多种解释,但大多不太好理解。
我一直在想,古代的很多文化和技能失传,有一定的必然性。试想,古人不像今人,有手机、录像机、录音机,所有的信息只能靠文字记录。但问题是,古代文字本就简洁,其只言片语后人往往要解释一大堆,于是,很多东西就在不断转释中丢失了。
关于“使转”,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迁之类是也。”
孙过庭的意思,“使转”指用笔技巧,所谓“纵横牵掣”、“钩环盘迁”,名异而意近,都是指笔画之间的往返与连接;稍有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笔画的相互关联,后者则侧重于笔画的绸缪婉转。
孙过庭又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 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按照这段文字,因为真书点画起笔收笔分明, 但每一个字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纵横牵掣” 是指向其内在的精神气息;
而草书则不同, 为了实现流畅、飞动之势,其点画在视觉呈现中,应该连绵流动、“钩环盘迂”,从这个意义 上说,“使转”更多是针对草书而言的。
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使转”呢?
这就要求书写时,要充分利用手指的捻转,不断地调整毛笔的运行方向,使笔锋发生或正或反的旋转,如此,则笔画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且有连贯流美之姿。
笔法是随着书法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其实“使转”也是随着笔法的演变,在不同的时代,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它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怎样理解书法里的“草以使转为形质”?
此话通俗理解,草书的结构是使转的线条做为形貌而构建。将楷字点画变化为线条,形成草字的形质,此句的”形质”释为实实在在客视存有的看的见的笔画。以夸张的线条而立于书作中。成为草书的主体。
与“形质”相应的有“意性”即情性,孙过庭云“书法具形质美与情性美。”那么草书对应有楷书。那么楷书与草书的形质与情性恰相反。
楷书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故草书与楷书在书写上,形式上不单单不同,随之变化了形质与情性的置换变化。
草书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为草书将点画破“使转的点线块”状貌,所以草书的主体状貌在使转,那么情性体现在草书的点画上。
楷书主要形质美为丰多,而情性则反有少之,因为楷书使转维度小,故楷书使转为情性表现的不明显。
那么草书的使转维度大,因此书写草书难度要大。那么点画成为情性要大于法度。不同的书写草书者,往往与用笔技能高低有关。高者则有使转丰美,同时点画情性也有收放得宜。即意法相承。属于善草书者,而相反,则属于不善草者。不善草者则意法相斥。
“草以使转为形质”,可见形质需要达到妙美,必须注重使转的线条达及丰腴,才能使线点面组成的草书结构,才具有丰***。又不失情感(情性)的表达。
要想弄清楚这一原理,必须知道真是什么?真就是实实在在的美,是人追求美的最佳境界。也就是“曲线美”、“对称美”、变化美”。形质是“不同层次的立体美”。
草书的最大特点是在书写的弯曲变化中呈现出曲线美、这些曲线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达到一定境界的书法家一笔下去能写出三个层次。立体感觉相当明了。但是整个书法作品要达到匀称,不拥不挤,给人以稳健的感觉而不是要倾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通过弯曲、粗细、立体感程度等多种表现形式将一幅“画”跃然纸上。
在草书作品中不拘拟于一种表现变化的形式,一定是多元的,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控制和表现。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草以使转为形质”,出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这句话说出了草书笔法的关键所在。
1、草书在笔法上与楷书不同,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2、这段话的意思是:楷书靠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来表现性情;而草书则以点画表现性情,以使转来组成形体。草书离开了使转便不能成字;楷书离开了点画,却依然可以记述文辞。
3、孙过庭提出了“使转”和“点画"这一对概念。一笔一画地书写的方法被称为“点画"用笔,其特点是笔笔独立,互不牵连。把一笔一画连起来书写,被称之为“使转”用笔,其特点是笔画上下翻腾,缭绕起伏。
4、以附图“翻”字为例,第一个楷书出自《唐 · 褚遂良 · 雁塔聖教序》,它是靠点画来组成形体的,使转仅仅体现在起笔收笔之间以及笔与笔之间的顾盼呼应;后面两个草书的“翻”字分别出自《唐 · 怀素 · 自叙帖》、《清 · 吴昌硕 · 六三园赠友人诗轴》,则都是通过使转将笔画相连,形成草字,倘若将这些相互牵连的笔画神略则不成字了。
总结:
草书就是用使转和点画组成形体结构的,从而形成草书行云流水、起伏跌宕的艺术特色。所以说掌握使转用笔是掌握草书技法的关键。
码字不容易,若是喜欢请给予点赞和转发支持!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使转。使少,转多为初意。草出为一筆出,一筆可出数字。此为一个循环过程。草又要快古人就折变为圆转。點畫是讲方意,指棱角。隶出,魏碑,唐楷可见方折之功。怎么世人多讲概念空泛之学,让书法古色神密,难已玄明。
草书体有些字写法完全和字本身形态脱离,导致多数人辨认困难,能够给以更改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说:"草书有些字的写法和字本身形态脱离,能更改吗?"回答是不能。因为草书已经约定俗成,为历代懂书法的人认可的写法。我们当代人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去修改经历代书法家研究好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难以辨认,古人早有定论,并不是现在人才有的想法。所以才有了"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式更欲完。"
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到草书发展史,也是适用的,我们只知道草书脱离容易辨认的楷书形态,但不知道,它的脱离,就是为了实现草书的简化,书写流利,由历代***们总结改良,归纳,而逐步走到今天的草书形态的。
其实草书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善的标准,我们之所以不好辨认,是因为它和楷书有一定的距离,但草书本身时有很多规律性的字根,偏旁部首的统一标准,如下图"贝"还有"车"字旁写法都是有规律性的,把握住规矩,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如果要想学草书,辨认草书,只要认认真真学习一段时间,把握草书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达到熟练书写,容易辨认的程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好辨认,就要推到从来,搞得天翻地覆底朝天,原来的都不认识,改了之后岂不更不可能认了?
再说,篆书自古有之,也不好辨认,也不好再把篆书改变一下?
其二修改简化汉字不太成功的先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辨认方便,书写方便,我国进行了一次简化汉字的改革,最后的结果是虎头蛇尾,用了一段时间。反映很不理想。于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取消了改革字体方案,还按原来的汉字书写字体。简化字都如此寸步难行,更何况纷繁复杂的,根深业茂,博大精深的草书字体?
还是那句最得人心的话"不折腾",现在的书法创新改革开放,已经把书坛搞得鱼龙混杂;还有好好的字体,整的歪七扭八,丑不可认。只剩下草书这一片净土,由于要求书法家的书写要有很深的基础功力,才能驾驭,所以,目前还没人敢在草书上进行改革,来个草书丑写,如果打开这个闸门,进行上面说的草书更改,那么估计就更乱了。群龙无首,不但改不好,还会整体毁了草书的规范书写格式。
最后想有个建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说的改变,古今许多有识之士,书法家都已经做了多次探索,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王羲之的《草诀歌》,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还有近代大家王世镗编的《稿诀集字》《章草歌诀》,当代人乔兆奇发明的《草字符号祖根释义》,于右任秘书任汉平编的《草字符号基本研究》等等书籍,如果有兴趣草书辨认和学习,建议任选前人为我们总结的学习草书的方法,规律,"有志者事竟成"。要比"更改草书"更合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以的草书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以的草书书法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