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的字体样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的字体样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特点是流畅还是奔放?
行书的特点当然是以流畅为主要目的,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它是否奔放。行书与楷书的特点是有本质区别的。行书用笔流畅,使转园润,牵丝萦带,字型大小参差。 而楷书的特点是字占一格,端奘 方正,用墨笔断意连,结字结构严谨,向背有序。行书的流畅是受人喜欢的一种书体。
行书中有哪些字的笔画与正常笔画有所不同?
你提的问题有点毛病,在书法中没有正常笔画这一说法。我想你可能要问的是楷书笔画吧。下面我简单说说行书笔画和楷书笔画有什么不同吧。一,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多了些牵丝连带。二,行书有些笔画和楷书笔画是有所不同的,如四点水有的写作一横,三点水有的写成一点加一竖钩,月字旁里二横连笔写成接近似于数字3的形状,愚,意,忠等字下部的心字旁写作连笔的三点,行书和楷书还有很多不同的笔画不再一一列举。
谢谢铁匠的头发邀请。这个正常笔画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所有的笔画都是正常笔画。行书有行书的正常笔画,草书有草书的正常笔画。算了,我想你应该问的是行书与楷书间的笔画差异,是吧?
楷书的笔画,相对于行书来讲是静态的。这个静态只是相对而言。我们现在学习的楷书,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碑刻板楷书。这种楷书就是真的静态,与古代通常书写体的楷书有很大的区别。从唐代褚遂良大字《阴苻经》及赵孟頫楷书的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字体形态是相当的流畅。以至于现代许多书法家把褚遂良大字《阴苻经》归到了行书的范畴。其实,是正***经的楷书。
行书,是楷书之小伪。通常书写体的楷书,标准的叫法是翰牍书。以碑版楷书来过渡到行书,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共通的节奏很难合上拍。这一点从现代人的书法中可以证实,写楷书的人,写行书就要重新学习行书,否则就写不好。很多人从而认为书体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其实不然 。从翰牍书过渡为行书,只需稍微再流畅一点,在承接上以游丝引带,就是行书。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渡。
三大行书是谁评的?依据是什么?
三大行书其艺术水平没有没有高低之分,至于排序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这里没有谁评出来的,是经过时间积淀,历史筛选出来的。
三大行书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
就其艺术水平没有没有高低之分,至于排序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这里没有谁评出来的,是经过时间积淀,历史筛选出来的。
首先,《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其次,《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三,《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概了解一下其艺术特色。
一、《兰亭序》艺术特色: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二、《祭侄季明文稿》艺术特色: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三、《黄州寒食诗》艺术特色: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三大行书都是信手之作,连落款都没有,书写者最主要的书写目的,不是为了写出漂亮的字,他们要么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文思而书写(王羲之、颜真卿),要么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忧愁而书写(苏轼)。
书以成字,字以成文,文以载道,文以寄情。
所以,三大行书的内在共性是—意不在书而书自天成。
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之说,也有“十大行书”之说。
在我们知道的“三大行书”中,《兰亭序》是“欣”之代表,热情洋溢;《祭侄文稿》是“悲”之代表,撕心裂肺;《寒食帖》是“凄”之代表,凄风冷雨。
“三大行书”之说不知源于何时,也有人认为《祭侄文稿》应列“天下第一行书”,因其所包含的情感更加强烈,但我认为的排名更加合理。
艺术作品本就难分高下,《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可以理解为按时间顺序排列。
后来有人又凑上七件作品,凑成“十大行书”,但我总觉得有狗尾续貂的感觉,下面顺着介绍一下:
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儿,《伯远帖》本来是写给亲友的一封信,现在成了流传下来的东晋唯一一件书法真迹。
这位杨风子,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启蒙人物。这个人喝多了酒,狂睡一觉后,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好有人送来韭花菜。老杨为表谢意,写了份“感谢信”,不想成了天下第五。
我们都是柳公子楷书华美富贵,却不知他的行书同样了得。此帖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欧阳先生的行书,与其楷书一样硬瘦挺拔,刚劲险峻。此帖又名《季鹰帖》。
米芾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怪物”,学会前人的技法后,常常反过来“骂”老师。此帖所用的“蜀素”本是一件好材料,其主人邵家特请米芾写上作品以传后人,于是有了此名作。
这位网友,下面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三大行书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从历史资料看,找不到三大行书的具体评价人以及评价理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结论既然已经被公认,说明三大行书的评价是站得住脚的。我认为,三大行书评价的依据是:一是书写的水平是绝对的一流,其书法的地位在历史上是顶尖级别的,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是巅峰之作。二是书法带有最强烈的情感附加,《兰亭序》表达了最惬意的精神状态;《祭侄文稿》表达了最悲愤的心里情绪;《寒食帖》表达了最孤独的人生际遇。这三大行书都极大的书法了情绪,是写心的艺术。三是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及成就在当时都最为显赫,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也不可能凭空产生举世瞩目的艺术作品。
我是子曰诗云的书法艺术,以上是我的看发,不知您以为然否!欢迎批评指正。
对联书法,你喜欢哪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哪种书体更好看?
对联书法适合除魏以外所有字体的展示,篆 、隶、楷、魏、行,草这点种字体中,魏碑是专用字体,用它写对联贴于门上,不适合,其它五种字体写对联,都合适,都喜欢。
中国字,不仅意思深邃,也有美感,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写的好否,实际上是画好不好看,美不美。篆书,每一个字,形意融为一体,布白勻称,笔画均匀,多弧线,表现出中国人做事圆滑的风格。很美!隶书,笔画平展少有折角,如箭似刀,潇洒大方,美哉美哉!楷书,中规中矩,布白合理,便于识别,横平竖直,撇如刀,捺如招,亭亭玉立,正统极了。草书,行如流水,活灵活现,龙飞凤舞,跃然纸上,自由奔放,使人酣畅淋漓。
我写对联多彩用行书。正而不呆,活而不乱,笔画之间,形断意相连,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很适合年文化的寓意。所以,我常用行书书写对联。
对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结婚的时候对联是一种喜庆,过年的时候对联是一种趋吉避凶,平时对联是一种言志的表现,无论对联以什么书体的形式都是一种喜庆祥和!但是我觉得还是楷书和行书更加的端庄大气!
在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的书体中,我认为行书这种书体更好看。
行书的特色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点。行书不仅实用,而且也很有艺术性,其结构、笔法自然形成一套规律。行书的这种特色和艺术素质,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同时,行书比较容易学,掌握也快,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因此,我比较喜欢行书。
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春联,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还能够显示一家人的审美取向,通过春联也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所以,虽然现在大家都很忙,但是选择春联也最好不要马虎大意,很多人过年随便买几幅春联,结果贴上了才发现买了过期的春联,猪年买了狗年的春联,这样也会闹出笑话,过年贴春联是大事,不可马虎。
春联其实也是书法作品的一种形式,可以用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去书写,由于每一个人的审美和喜好不一样,书写春联的时候选择的书体也会不一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喜欢楷书、行楷或者行书的春联,这样的春联比较好认,如果写草书或者篆书,很多人都不认识,春节本身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写的通俗一点更好。
当然,隶书版的春联也很好,比较古朴沉稳,也有很多人喜欢,当然也有一些文人和书法家喜欢用篆书和草书写春联,这个也无可厚非,属于个人的爱好。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春联上的书法还是以好认、通俗为佳。你觉得呢?
喜欢书法的朋友欢迎关注不二斋,每日更新书法知识,主页还有书法字典,欢迎来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的字体样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的字体样式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