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廉校园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清廉校园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墉书法怎么样?
感谢悟空邀请。
刘墉书法初从赵孟頫、董其昌,且喜好苏轼笔意。据史料记载,他曾潜心研习《阁帖》,对唐宋诸家并六朝碑帖无不研习。作书时喜用短毫,好浓墨。其书丰腴淳厚,落落大度。被称为“浓墨宰相”。后人对其书法褒贬不一,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认为这是“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之妙。我觉得刘墉的书法特点是:沉静雅然,厚朴灵动。
浓墨宰相石庵
如果说书法作品也有上相不上相之说的话,刘墉的作品绝对属于不上相那种。
因为刘墉的作品看真迹和看网上电子图片绝对是两回事。
刘墉作品好不好,当然好,清朝四大家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可是为什么对刘墉作品的质疑声音那么大呢?我觉得和很多评论者看到的可能是网上电子图片有关。
先说说刘墉这个人,很多人对刘墉的认识大概离不开《宰相刘罗锅》里那个机智聪明天天与和珅斗法的那位乾隆皇帝的宠臣。
《宰相刘罗锅》的片头序幕有一个印章——“不是历史”,确实,真实的刘墉和《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不太一样,少了几分狡黠,多了几分谦谦君子的风度。刘墉可谓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清华世家,他祖父是进士,他父亲刘统勋也是进士,刘墉也是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可以说位极人臣。
在书法上,刘墉学赵孟頫、钟繇、颜真卿、苏东坡,然而不受古人拘囿,自成一体,他的字初看又圆又软又滑,像一团团棉花,因此还有人说刘墉的书法是“墨猪”,但是刘墉书法细看会发现骨气洞达,绵里藏针。有人用“清、静、淡”三个字概括刘墉的书法境界,非常贴切。
刘墉在书法上的贡献是突破馆阁体束缚,乾隆皇帝是一个极其喜爱书法但是审美又不甚高明的皇帝,比较喜欢规范整饬的馆阁体书法,以致上行下效,馆阁体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墉敢于突破馆阁体牢笼自成一家,在书法史上影响甚大,呈现出的书法新面貌与当时的郑板桥、金农等相应。
回到开头的话题,如果见过刘墉作品真迹,会为刘墉那浓墨之下洋溢出的厚味儿十足的丰姿喝彩,不愧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先说观点,刘墉书法初看并不美,但越看越有味道。其书作外表以朴拙示人,内涵却耐人寻味。这正是刘墉的高明之处。我总结刘墉的书法特点:沉静雅然,厚朴而灵动。
刘墉深受儒家思想“中庸”的影响,书法审美以中和为尚。所以在乾嘉朴学盛行,书法家纷纷转向对碑的学习和研究的时候,他依旧坚守贴学派,正是受这个思想影响使然。刘墉是清代贴学重镇,对伊秉绶、何绍基、沈曾植等书法大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墉的书法风格主要受俩人影响最深,其一颜真卿,其二苏东坡。他作书喜欢用狼毫,用墨浓、重、黑,所以有“浓墨宰相”的称号。历史上对其曾有“墨猪”之讥诮,实际上这正是刘墉的过人之处。他的墨虽重,却并不呆滞,源于他用狼毫,用笔取“骨劲胜”。他学颜真卿,却能灵活灵用,这很不简单。沙孟海先生曾评:“他(刘墉)的大字学颜真卿,写得出神。颜字是多么森严的一种书体啊,出于他的手,却变成和宛通灵的一副面目了。”
至于不懂书者,讥诮刘墉书法为“墨猪”,真谬论。“墨猪”者,形态肥而笨劣,气息滞浊。而刘墉作品恰恰相反,那些浓墨的笔画并非缺乏骨力,而是暗用顿挫,骨力内含。如上图作品的“岁”字,用笔虽然浓重,但起笔、行笔、收笔、转折、提按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真高明之处。这幅作品结字平和,不剑拔弩张,字富天真烂漫之趣;字字独立,结构疏朗,有杨凝式《韭花贴》的神韵。
《艺舟双楫》记载:刘墉的学生,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互问两人书法,翁方纲说“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刘墉反驳说“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可见他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摆脱古人的束缚。刘墉的书法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启发众书法大家,即在于他笔下有古人,而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这才是对古人最好的继承,而没成“书奴”。
黄庭坚有“笔短意长”之说,刘墉受其启发,点画不求龙飞凤舞,而求深厚中的灵动,不愧其“浓墨宰相”的美誉。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刘墉并不陌生,因为早年曾有一部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这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这里的刘罗锅就是刘墉,他不仅在诗词、政治上别有建树,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因为喜欢用很浓的墨,被人称为“浓墨宰相”,当时和他齐名的另一位书法家,叫王文治,被称为“淡墨探花”,同时他还和清代的成亲王、铁保、翁方纲并成为清四家,可见他的书法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刘墉初学书法,受到当时书法风气影响很大,不过在那种时代下,受到影响是难免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他初学书法学习当时流行的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因为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比较喜欢这二人的书法风格,同时刘墉也学习馆阁体书法,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也是他一声都没有摆脱掉的。
后期刘墉楷书学习苏东坡、二王甚至碑学书法,书法风格为之一变,在众多的的馆阁体书法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这种风格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馆阁体的影响,但足以使他成为清朝帖学集大成者。
刘墉虽然力图改变,但没有像郑板桥一样破坏式反叛,自创乱石铺街体,而是在自身基础上,汲取古人智慧,形成自己风格。
我们今天谈书法,很少谈到刘墉,是因为在清朝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新颖的东西太多了,清朝前期的王铎,中后期的碑学,掩盖了帖学,加上帖学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沉浸在前朝的阴影之中个,文人也不满足于小修小补了。
才有了后来对于碑学的大家赞扬,以及碑帖融合。这和当时的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在清代四代均为进士,门第显赫的不多见,但清代中期“四大书法家”(翁方纲、刘石庵、成亲王、铁保)之一的刘石庵,不仅他是进士,而且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均为进士。刘石庵就是坊间传说的刘罗锅。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卒于1804年(嘉庆九年),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书法,融合古人之长,外似丰润软滑,实则内涵刚劲,骨肉兼备,故后人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
刘石庵书法
他做吏部尚书时,批阅公文后常画十字,若有司员私自仿效,他能立刻辨认出来,并告诫下属们说,我的书法是无法仿造的。其实,摹仿者正是他的家眷,并且是由他教导出来的。
刘石庵晚年书法名满天下,求字者络绎不绝,因疲于应酬,多使人代笔。其三位如夫人都是他的代笔人,世传凡钤盖“飞腾绮丽”朱文印或署款只落“石庵”两字,并用长方形“石庵”印的,都是如夫人所书。在刘石庵给如夫人的家书中,每谈及书法用笔之道甚为详备,可见她们是得到其真传的。
刘石庵书法
此外,还有一些人为刘石庵代笔,那就是他的邻居瑛宝。瑛宝姓拜都氏,字梦禅,号间庵。一说字煦斋,号梦禅居士(《船山诗草》)。满州正白旗人,是大学士永贵的长子,曾任笔帖式,30岁时因脚疾辞官,居家以诗歌笔墨自娱,同刘石庵关系密切,时通书信,累计约有200次之多。瑛宝对这些书信非常珍视,装裱成三册,经常观赏临摹,所以他的代笔也很逼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廉校园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廉校园字体行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