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欧体楷书字体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欧体楷书字体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分辨欧、颜、柳、赵四种字体?
很好辨别的啊,一眼就看出来了。
至于勉强要说说理论根据,则愚以为颜体除《多宝塔》这种早期作品,《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很明显笔法无一不是来自篆书。
柳公权亦然,但他与颜的区别是特别注重点画的“骨”,所以有“颜筋柳骨”之说。他的结体,不如颜整齐,有些支离,也不像颜那样内松外紧显胖,而是显瘦,结体紧,骨头在外摆着。总之,柳字在四大家中是比较独特的。
欧体的笔法明显来自隶书,与颜柳相比,用笔侧锋较多,尤其竖弯钩的收笔,很像隶书。
赵字是回归传统,再续二王余脉,与颜柳欧相比,为秀丽一路,与颜真卿的壮美更是不同。
我不是专家,按我的感觉胡乱说了些,希望对题主有一点点启发。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并称楷书四大家,如何分辨这四种字体?前面的答主似乎多是一些已成套路的泛泛而谈,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吧。纯粹是个人感觉,不代表书家认可的观点。
1.颜体宝相庄严。
按年庚来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是初唐、中唐、晚唐的书法家,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家,所以这四种字体的面世次序应该是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但是我最先接触的是柳体和颜体,对欧体和赵体只是略微认得而已,所以就先从自己熟悉的字体说起。
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练过一阵书法。那时家里刚好有两本字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柳体一见钟情,对颜体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于是强制性地把颜体字帖分配给妹妹临摹,自己学了柳体。
我为什么不喜欢颜体呢?因为我不懂书法,纯粹是个人的视觉感受。颜体的辨识度很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种“肥头大耳”的感觉。颜体是很端正的楷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运笔是很清楚的,但总体结构就是很圆润的感觉,让人想起唐朝那种丰腴的美。肥是真的肥,但是也是肥得有骨头的。或者这就是在内行的人看来,颜体水准很高的缘故吧。只不过像我这种肤浅的视觉动物,就是不大能接受肥美,所以颜体不合我的眼缘。
(颜体:多宝塔碑帖)
当然,现在我知道颜真卿在行家中的评价很高。所以为了尊重起见,我现在更愿意用宝相庄严而不是肥头大耳来形容这种丰腴的字体。
说个个人的判断经验:颜体中横竖笔画的粗细差别比较大,横笔很细,而竖、竖钩、竖弯钩等笔画,中间部分总是特别粗。总的来说,就是横笔中间细两头粗,像扁担;而竖笔是中间粗两头细,像梭子。
2.柳体风骨嶙峋。
分辨的方法有五种:
1.从形状上分辩。
欧体比较四方, 颜体和柳体长方, 赵体略显扁圆。
图为欧体
2.从笔法上分辨。
欧体、颜体、柳体都以方笔为主; 赵体以圆笔为主。
图为颜体
3.从线条上分辨。
欧体、柳体以直线笔画为主; 颜体、赵体以曲线笔画为主。
图为柳体
颜体和柳体主要是正书流传,端庄大气,外形一个丰满点,一个骨感点,一个有扩张感,另一个内收,其实结构倒是差不多;赵体笔法比较潇洒漂亮,行草正篆皆有作品,传世作品比较多,风格多样;欧体笔划注重提顿,字体很是清秀。
分辨颜柳欧赵需要经常观察,更需要实际临摹与理解!
分辨颜柳欧赵四体书法需要掌握他们的主要特征,也需要全面地熟识,理解颜柳欧赵的主要特点!比如颜的圆勁,柳的刚韧,欧的毓秀,险绝,赵的流转,妍美!
这些认知都是需要经常观察,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了固化的认知,对于没中书体的形到主要特点都走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自己亲自的尝试,必须亲自的临摹,还需要你的临摹达到一定高的水准之后,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书体,你才能轻松分辨。
这个过程是不轻松的,需要努力,需要悟!
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欧体是指欧阳询的字体,其子欧阳通也擅长楷书,世称“大小欧”。
在此简单介绍下楷书史吧。
楷书产生于汉末魏初(3世纪初),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所书“雏形的楷书”已初具规模。我们知道,隶书的波捺只起装饰作用,并无实际意义,人们在书写过程中逐渐摒弃,于是产生了楷书。
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其代表作《荐季直表》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楷书在唐代达到鼎盛,发展至成熟、完美阶段,法度严谨,体势端庄,笔意精到,结字稳当,为后人树立起楷书的典范和法则。
唐代楷书大致分三个阶段。初唐沿袭二王书风,代表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从玄宗***至肃宗末年为楷书中兴时期,以颜真卿为代表开创有别于二王的书风。唐代宗至文宗时期,以柳公权为代表,融颜、欧之长,自成一家。
后世楷书再未达到唐代顶峰。
《兰亭记》,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二月,欧阳询楷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欧体楷书字体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欧体楷书字体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