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魏楷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北魏楷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谁的书法苍劲厚重粗犷?
他可是与王羲之并称"南王北郑"的北方书圣郑道昭。
他的书艺风格特点是:下笔多用正锋(偶用侧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他曾为魏文帝的东武亭侯,明帝时迁太傅。在历史上他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大书法家,是真书(即楷书)的首创及首倡者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书体演变历程?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魏晋二百年间,完成了汉字书体承上启下的演变,除了篆书、隶书以外,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已定型化,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精品令人惊叹。
东汉末年的蔡邕、三国时期的钟徭,号为草圣的张芝,近晋代的卫瓘、卫恒父子,索靖等都是书法大家。之后更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谓书到羲之,至于大成,成千古绝唱,极草书、真书、行书一时之盛。但这个时期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
这一时期的碑书亦十分流行,如吴国的谷朗碑、北魏的郑文公碑、东魏的李仲旋碑等。这些碑书用笔沉着,字体或劲健或庄茂,为后世论书者所推崇。
魏碑与楷书不同,是因为南北朝分裂导致的吗?
答:魏碑体是北魏时期用于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是鲜卑族掌权后进行汉化的主要成果,因其摆脱了板正僵化、波磔矫饰的汉隶,改变了字体形状,是一种向唐楷过渡时期的文字,因此也被称之为魏楷。但不管是现存的半隶半楷类魏碑,还是方整严峻类、结体灵动类、稳妥精到类、书体浑穆类、接近唐楷类等魏碑体,它们都是工匠直接刀刻书体,没有经过成熟书家的提炼升华到极具艺术欣赏性的书法线条,虽然在清代又被发展到新魏碑体,但其结体、点画夸张而少变化,整齐方正却往往流于呆板,这和书法艺术强调的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变化的审美特性难于合拍,因此到唐代就没有再发展下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唐楷了。更多评论尽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
这方面专业人士很多,古人不见今,今日照古人、具体的界定成型与过程在史上则是一个“系”,互为关系依附,回复中的朋友们都是高手了,或就百度中也方便,中国不缺的是才人。
魏碑是刀刻出来的,楷书是毛笔写的。南方的碑如二爨,也是魏碑中的精品。并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魏碑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只有帖,没有碑。
在北方,同样也有帖。北齐与北周,也是在北方建立起来的******,他们同样重视帖学。实际上,就是纯粹的鲜卑族统治的北魏,也是被汉文化所同化。在《张黑女碑》中,就是很明显的具有南方气息。
刀刻的碑文,是带有装饰性雕琢的美化。用毛笔书写,会很复杂。而使用如油画笔,却能够描画的如刀刻剑削般的方棱见角。我亲眼所见过一个做美工宣传的老师傅,用油漆刷子在墙壁上写一米见方的大字,字体就是魏碑。其流畅的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魏碑的体态虽多,但是优秀的作品并不多。而且总的数量也远远不及字帖。书法本身是毛笔所写,要学习书法的话,还是应该选择帖学。魏碑作为一种欣赏性的艺术,当然有其欣赏的价值。但是要分清楚常态的书写和碑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所为。如果北朝时的人平时也如碑文上的写法,就是在倒退。楷书经过了整个晋代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字体的演变,也是以便于书写而进行的。不可能会由简便返回繁硕。因为书法在古人是实用,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用来欣赏,想怎么复杂就怎么复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楷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楷书字体转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