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徳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徳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启功的“厚德载物”具体笔画写错了吗?
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受的是中式教育,他写的厚德载物留世不少,而且他写的德中间是没有一横的,和现在常用的德字有区别。估计在他们那个时代,按照古书法,德是没有中间一横的,反正大家能认识,理解就行了。
喜欢启功先生的字,非常简练,大气,秀气,达到了书法的较高水平。厚德载物这个典故来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是我网名的由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不是书法从业者或者汉字研究专家,绝大多数人看到德字少一横都会认为是错字。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汉字德字就是有一横的。
无论是书本上的“思想品德”还是小学围墙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统一的写法就是有一横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少了一横的德字后,就觉得非常奇怪,用以往所认知的汉字去评判,所以就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打个比方,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当一个人原本很富有,平时穿得都是绫罗绸缎,非常体面。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人财两空,沦为乞丐,穿得非常破烂。熟悉他的人可能都会惊讶,甚至来一句:你怎么变成了这样子呢?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你看,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们原本固有的认知,而他的突然转变打破了我们原本固有的认知,所以我们觉得他可能不对,这就是固定思维的体现。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思维,比如常见的人设,***如一个人在你眼里的人设是内向的,不善于健谈,比较安静,那么,对于这个人,我们就会一直停留在他比较内向,不善健谈的认知层面。
其实,人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他在你面前可能表现的是比较安静、内向,但是他熟人面前可能就是一个活波的人,只是恰好和你没话说,你对他形成了固定的、错误的认知而已。
回到这个德字,当我第一次看到的德字少一横的时候,我也觉得奇怪,甚至直接主观的就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哦,少一横的德字是错误的写法。
但是,当我细细考究的时候,我才发现是自己对这个字认识不到位而已。在书法中,这种所谓的“错字”却是常有的,甚至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美感是艺术追求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字为了能够平衡中心,或者为了好看,于是渐渐就有了这样的标准,比如汉字魏字,在刻碑上右面的鬼字基本上都没有一撇。
看到这一条问答我觉得怪怪的,启功是书法大家,怎么可能把字还写错了。但我们现在书写“德”都是这样子的。但启功德宇心上边少了一横,这不对呀,这时我上网搜了一下就书法作品中“德”字还真是两种写法,谁对谁错我还真搞不懂了。那就是国家文字专家的事了。我还看到了好多据理力争的文字,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搜搜,这还真是个学习过程。了解一下很有益处,
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可见,“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学秦小篆变势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李阳冰这个“小动作”,可视作“始作俑者”,不久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横。于是,中唐时期,篆书中出现了“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
可见,“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佐证。明代官方《永乐大典》第十七卷中的“德”字,无一横,又如宣德年间官方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明南京城墙数百块砖文上,及府县官员及窑工姓名,凡写“德”字均无中间一横。由此可见,从先秦到明代的官方规范中,“德”字中间是没有横画的。“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用毛笔写字的人组成的群,自称为书法家,是不是还有什么协会我就不知道了。其中也分类,如楷书行书草书等,他们管这叫艺术。
既然是艺术就有夸张,有变形。好像前些年看电视中有人说过,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丟笔短笔不算错字,是一种故意,是允许的。不但德字差一横,初中的初,有时也差一点,还有很多字,一时也想不起来。
毛泽东说过,古今书法家的字帖我都看过,一个也没看上。我自己写的,也不怎么样。
我想,这话说到了大多数人的心里了。
德字演变?
演变
“德”,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花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本义是道德,后来陆续在商朝金文、楚系简帛、秦朝小篆中发现,“德”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徳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徳字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