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虞世南楷书女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虞世南楷书女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虞世南为什么没有列入楷书四大家?
如果说因为唐代名家圣手太多,以致连虞世南这样作为皇帝书法导师也排不上名的话,不仅我不信,您肯定也不相信。
不错,论地位、书艺、学识、德行等,虞世南乎上尤过于当世及后世的任何一位大书法家。但为何没能列入“楷书四大家”呢?
这应该有几个原因:
一、存世书作太少
据现有资料看,虞世南存世作品仅楷书《孔子庙堂碑》拓本及行书《汝南公主墓志》墨迹本两帖,其中《汝南公主墓志》被疑为米芾所书,另小真书《破邪论》,或也系伪托,而《孔子庙堂碑》刻成不久原碑即毁,精拓本至宋已不易得。没有一定量的系统作品,后人难于效仿,可能是一定因素。
二、传承多于创新
虞世南经历陈、隋、唐三朝,曾得到过智永真传,是中庸平和的正宗纯王派风格。这也投其所好得到了唐太宗认可,但正因如此,后世书家们在选择真楷风貌时,自然会偏向个人面貌更加突出的欧、颜、柳、赵四家。
三、能代表时代的书风
我们知道,四大家分别体现了楷书的险(欧)、宽(颜)、刚(柳)、柔(赵);其实后人把虞世南列为唐初四杰已经很说明了问题:初唐时,欧虞褚薛四家的面目已经很明显了,欧体外露筋骨的险劲自不必说,虞书则恰恰相反,是内含刚柔,所谓“君子藏器”最恰如其分,与褚书的清虚隽秀、薛稷的爽利纤劲各竞风流,也与后来居上的三家有千丝万缕联系。但楷书四大家分别占据了时代制高点和人性的契合度,是时代与人性极致表达的最强音。唐初的大一统(北碑南帖融合的欧体)、中唐盛世(宽严相济的颜体)、唐末正统的不屈(刚正不阿的柳体),以及清本正源回归的赵体……。或许这也可勉强解释褚遂良、薛稷为何也没被列入楷四家的原因吧?
虞体被世人称为“玉箸”,其中的“虞戈”天下无双。虽说楷书四大家于万世一系的王派书法中各自鱼跃龙阙,化蛹成蝶,但虞楷却淬炼精深,最得渊厚。较王羲之真书于今已面目迷离的疑惑,或可从虞楷中窥视一斑,惜于此也不多见了!
楷书四家,
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而已。排名并不意味着什么,进不进去也没什么得失,毕竟都是身后名。
王献之小楷也曾天下无敌,不输王羲之。又如何呢?不也没进楷书四家?
所以何必纠结排名呢?
“楷书四大家”的提法也许总不准确,但虞世南未能列入,也有其必然的道理。
虞世南与欧阳询在隋朝末年原本都在窦建德手下当官,李渊打败窦建德后,二人一起降了唐。但二人后来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欧阳询跟的是李建成,虞世南跟的是李世民,尤其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虞世南还是策划人之一,所以后来欧阳询基本上靠边站,而虞世南则是一路青云直上。
凡事都有两面性,政治上不受重用的欧阳询,有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法上;而忙于政务的虞世南,书法肯定会受到影响。
这里顺带说一下“险绝”。我们一直说欧阳询的字“险”,那么,什么是“险”呢?其实就是说,他的字看似重心不稳,似乎随时会倾倒,但往往有关键一笔将其重心扳正,救欲倒于不倒。这有点类似黄山的飞来峰,似乎一阵风就会将它吹倒,但它却屹立了不知几百万年。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唯一可信的传世作品,但原碑早已毁去,宋代初期就只有拓本流传了。现藏于陕西碑林的碑刻,是宋代时以拓本重新摹刻的。
其余的如《破邪论序》《大运帖》等只传说是虞世南所写,并不十分肯定。
虞世南为什么没有列入四大楷书之列?
一,主要原因是属于南派书法艺术风格,尚韵者。
而四大家皆是北派,尚法,虞世南虽然是唐代,而楷书入王羲之韵饭,智永笔意。
欧阳询,褚遂良书法北派本隶。而出楷法。颜柳皆为篆隶入楷则。
而经历了宋代没有楷书创者,时至元赵孟頫开始回归魏晋风度之楷变,越逾唐宋。而创新楷则,成为赵体。皆因影响力大。
二,根据楷书的影响力而做出的定论:
虞世南的书法得智永传授,与欧阳询齐名。而因为虞世南是大文豪,时为颇具影响力,诗文是他的最拿手,文重于贞观时人,多才多艺,后谥为“文懿”,其文气之名又掩书妙。
三,米芾云: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宇虽清,而体气疲恭。
南唐后主云“虞世南得右军之美而失其俊迈。”
《山谷题跋》云:虞永兴(世南)常被中画腹书,末年尤妙。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大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评价虞世南说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学,五是书翰。
唐太宗酷爱书法艺术,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而虞世南的书法与王羲之的书法一脉相传,也就是说,看到虞世南似乎就看到王羲之在世。因此,唐太宗经常与虞世南讨论书法,君臣之间相得益彰,以至于虞世南去世之后,唐太宗哭着说“以后再也没有人与我论书法了。”
王羲之擅长行书,属于俊秀清雅的风格,作为王羲之书风的传人,虞世南也擅长行书!他在楷书上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作为不是说他的楷书不好,而是他的楷书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唐代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元代的赵孟頫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欧阳询笔法严谨,柳公权的字以险峻取胜,而颜体字大气磅礴,赵孟頫的字秀美端庄,都有自己鲜明的“旗帜”!
虞世南是大书法家,没有错,但在楷书造诣上不如楷书四大家!所谓大家,一定在某一领域要有自己的独创,跟风是不可能成为大家的!
如何分辨欧、颜、柳、赵四种字体?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体特点:横平竖直。字形虽稍长,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代表作品《九成宫》。
颜体: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柳体:取法欧颜,介乎其间。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于世,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体:变行书为楷书,即行楷,取法二王,字体秀丽。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代表作品《胆巴碑》等。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并称楷书四大家,如何分辨这四种字体?前面的答主似乎多是一些已成套路的泛泛而谈,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吧。纯粹是个人感觉,不代表书家认可的观点。
1.颜体宝相庄严。
按年庚来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是初唐、中唐、晚唐的书法家,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家,所以这四种字体的面世次序应该是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但是我最先接触的是柳体和颜体,对欧体和赵体只是略微认得而已,所以就先从自己熟悉的字体说起。
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练过一阵书法。那时家里刚好有两本字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柳体一见钟情,对颜体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于是强制性地把颜体字帖分配给妹妹临摹,自己学了柳体。
我为什么不喜欢颜体呢?因为我不懂书法,纯粹是个人的视觉感受。颜体的辨识度很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种“肥头大耳”的感觉。颜体是很端正的楷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运笔是很清楚的,但总体结构就是很圆润的感觉,让人想起唐朝那种丰腴的美。肥是真的肥,但是也是肥得有骨头的。或者这就是在内行的人看来,颜体水准很高的缘故吧。只不过像我这种肤浅的视觉动物,就是不大能接受肥美,所以颜体不合我的眼缘。
(颜体:多宝塔碑帖)
当然,现在我知道颜真卿在行家中的评价很高。所以为了尊重起见,我现在更愿意用宝相庄严而不是肥头大耳来形容这种丰腴的字体。
说个个人的判断经验:颜体中横竖笔画的粗细差别比较大,横笔很细,而竖、竖钩、竖弯钩等笔画,中间部分总是特别粗。总的来说,就是横笔中间细两头粗,像扁担;而竖笔是中间粗两头细,像梭子。
2.柳体风骨嶙峋。
颜体和柳体主要是正书流传,端庄大气,外形一个丰满点,一个骨感点,一个有扩张感,另一个内收,其实结构倒是差不多;赵体笔法比较潇洒漂亮,行草正篆皆有作品,传世作品比较多,风格多样;欧体笔划注重提顿,字体很是清秀。
分辨的方法有五种:
1.从形状上分辩。
欧体比较四方, 颜体和柳体长方, 赵体略显扁圆。
图为欧体
2.从笔法上分辨。
欧体、颜体、柳体都以方笔为主; 赵体以圆笔为主。
图为颜体
3.从线条上分辨。
欧体、柳体以直线笔画为主; 颜体、赵体以曲线笔画为主。
图为柳体
“楷书四大家”的说法不知源于何时,此论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基本上包含了几种主要风格的字体。此四种字体的分辨,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书界有种说法:赵孟頫无真楷。此话是说赵孟頫的楷书连带较多,点画之间多呼应,带有很多行书的写法。而其他三体的笔画干净利落,基本上没有牵丝引带。这是赵字与其他三体最大的区别。
楷书的结构有两大类: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就是类似隶书那样的结构,横平竖直;斜画紧结就是呈放射状的结构,中间紧密,笔画向四周舒展。
怎么样,比较一下颜体与其他字体,区别是不是很明显?
我们知道,欧体最大的特点是“险峻”,柳体最大的特点是“骨感”,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什么是险,什么是骨感?不清楚。
但笔画的粗细很容易看出吧。欧体硬瘦,笔画自然纤细;柳体吸收了欧体的结构与颜体的宽博,因而结构属斜画紧结,但笔画粗壮,且一改颜体横细竖粗的特点,横竖同样粗壮。
怎么样,区别这四种字体的办法学会了没有?
虞世南的楷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虞世南的楷书在初唐四家中(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是比较接近王羲之的,他曾拜王羲之的七世孙——和尚智永为师,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现如今传世的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如果说他的楷书有什么启发,笔者认为,学习虞世南的楷书是学习二王的敲门砖,毕竟,二王留下来的楷书作品不多,虞世南恰好又做了有益的补充。另外虞世南临摹的兰亭序可以一窥他对二王书风的理解,也可以多角度帮助今人理解兰亭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虞世南楷书女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虞世南楷书女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