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楷书字体效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楷书字体效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楷书与行书,其笔法的法,是不变的,永恒的。怎样用同样的笔法,写出两种不同的书写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研究学习的书法问题。书法的笔法,就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用这个运转规律如何写出楷书和行书,概括的讲:竖点和左垂露右垂露结合的比率数高于竖点和撇点捺点的比率数为楷书,反知为行书和草书。启老先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就是说,楷中有行,行中有楷,没有的绝对的楷就是楷,行就是行,启老多年的书法经验,告诉人们书法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是书法的法,变是书者个性展现,这个变,时时处处,每时每刻,都会变。
直白点说,快写楷书慢写行书,其实启功后面还有一句,并无绝对。
启功先生是这么解释的,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楷书字法严谨,一笔一画,没有过多的相连,楷书当行书写,虽然还是一笔一画还是单独,但无形中有了一种似断不断,似连不连,首尾相映的意连韵味。赵孟頫的赵体楷书把这个意连直接用线条画了出来直接表现出来,接近行楷。
而行书由于书法速度比楷书快,那么许多细节就不能表现的很好,所以就要慢写,如楷书般慢慢表达出它的韵味来。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楷书如行。这里的楷应该作今楷(广义的楷书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和今楷)解。今楷的鼻祖为三国时期魏人钟繇,钟繇师承刘德昇行书并加以改进成楷,行书的笔画之间存在牵丝映带的呼应关系,楷书是把笔画间的那些牵丝映带隐匿了,但呼应关系依然存在。所以,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乃是提醒大家注意在写楷书的时候,每个笔画之间都要有呼应关系,要做到笔断意连。所谓写楷书需要有行书的笔意。
——行书如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但不能因为写快了就忽略文字的结构,写行书要如同写楷书一样笔笔到位。只有笔画到位了,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
以上是我的理解。期待大家参与讨论。
我是凌川,集书法爱好、写***好、中医爱好、太极爱好等五迷三道于一身。有志趣爱好相同者可关注,可私信,可交流,可……
喜欢在头条上写些文字,毫无功利心,只是怕不动脑,不思考,大脑就不带我玩了。哈哈哈。
楷书以点画为形质,点画需要精到,比如唐楷种种规则,但笔画组合成汉字不是简单乏味的堆砌,而应该贯通以血脉,经络,正如武林绝学,打通任督二脉,怎么打通呢?掌握好书写顺序与节奏,领会二王的“疾涩”,明白汉字之中笔画的连贯性自然书写,则一气呵成,笔笔通畅,字字生气。
同样行以楷写,则需要合乎规范,虽贯以性情,加以草法使转,十迟五急,十起五伏,但还要十藏五露,十曲五直。如跳动音符,虽美,但需要有它本身精美的点线造型,即行书点画需楷法之精致,然没有楷法之精到点画无以成书行之美妙。要如行云流水般骏马奔驰,又要潺潺流水、细嗅蔷薇,放得开,擒得定!阴阳也!此乃楷、行互为法则也!
最近有朋友问我如何理解启功先生所说的楷书如行书,行书如楷书?
实际上,启功先生是在说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相同内容。
我认为启功先生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它对于楷书和行书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楷书和行书的确是具有相似性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形似性,我想我们还是先来说一说他们俩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楷书和行书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何去辨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很多非专业性的书法人士对于行书、楷书两种书体往往是分辨不清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笼统或者模糊的认为这是楷书,或者说这是行书,实际上,他们对于楷书、行书本质上的区别认识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相似性,正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在分辨的时候才有可能会非常的困难。
因此,它们的相似性是造成了这样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好多人分不清楚行书和草书也是如此。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似性的,这个相似性也为我们分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难。
而我们要想区分两种书体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去比较这两者他们在书法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区别,而书法的三个要素是最为直观,也是最能够反映两者书法本质区别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要素是笔法、结构和章法。而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主要是在笔法上的区别,草书和行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在笔结构以及章法这两个层面的区别。
而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共同点,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笔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后他们的章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也有一的区别,行书的章法较为规矩,还更相似于楷书的作品布局,但是草书的章法布局就比行书的要更为随意,也就更为洒脱。
楷书行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笔法上,尤其是楷书的笔法和行书的笔法,我们会发现,它们二者在笔画形态上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姿态来。楷书是一板一眼,横平竖直的。而行草书是游丝引带贯连的。楷书行书之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框架结构上,他们在框架结构上的布局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大家在实践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看到这题目,感慨很多——
以前上学练过楷书,虽不深入,也不系统,但若说是楷体得启蒙,倒也绰绰有余,可能是个人偏好,后来更喜欢行书。
再然后,前段时间心血来潮写一下楷书,如下,小***中的截图:
问题来了,很多朋友说了,没见过这样的楷书,说这是行楷!
搞得我也很无语,上学时,一笔一画写的多稳。然而,多年不写楷书,再练了行书后写楷书,怎么是这个味道?
其实让我说,所谓的“行楷”,若无牵丝、结构上无异化,仅仅有笔画上的顾盼之姿,实质还是楷书!
这也是赵孟頫的字像是行楷,却依然是楷书四大家的道理,楷书的风格,不应该都是法度森严的,也可以如启功所说“楷书如行”的!
至于――“行书如楷”,也就是作为行书结构要像楷书一样稳,但线条要灵活,不然就不是行书了!
结构不稳,字必然走形;线条不活,字易呆滞,且缺少实用性。
所谓的“先求规范,再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结构规范,就是稳!线条灵动,字就自然。
谢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无非是说把楷书写生动一点,把行书写得扎实一点。
元代赵孟頫写的楷书,笔锋出入处常留一点细微的牵丝,这就是楷书如行。
但是这种说法无非是发发高论,教学和评论的实际作用不大,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疑惑,听者大多会反问,究竟什么是……?
有些人常将简单的话和意思说复杂些,说巧妙点,以显示深奥和高明,所以千年以来书法名辞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本来无可厚非,只苦了那些体验的后学众生。所以民间有俗语说:***传万卷书,真传几句话。还是直白确切的辞句为上。
启功老先生此言一语中的!
楷书书写容易形成呆板、僵化的不足,实际上就是缺少动感,现在很多楷书学习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不愿意涉足唐楷,更多的去学习魏碑之类的。让楷书富于动感也是众多学习者追求的目标。
与之相对而言的是行书,要求行书有楷意实则是为去其浮躁,多一些端庄,当然这个是建立在较深楷书基础上的功力要求。
个人认为“楷如行、行如楷”不应刻意去写,而是先以一种字体为主,通过临摹不同风格的字帖,诸如汉隶、魏碑,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加入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点。
现在也有较多主动创新者,为追求所谓的“展厅效果”,刻意的写巨幅榜书,点画狼藉却又自诩为创新,亦或放大局部特点、频繁应用,虽然是避免了所谓的馆阁僵化,但实际上是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书法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而不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
謝謝邀請。
楷書如行 ,行書如楷。其核心即是:筆劃‘’顧盼‘’有態。‘’顧盼‘’二字,是堅凈翁點出的。
‘’顧盼‘’二字所成書字之效,換言之,即是以何標準判攝用筆與結字,其皆‘’到位‘’和‘’到味‘’了呢?曰:書字貴能得‘’勢‘’與‘’立‘’。‘’勢‘’與‘’立‘’二字,亦是堅凈翁點出的。
‘’勢‘’與‘’立‘’二字,又作何解呢?‘’勢‘’者,翁有言曰:結字如懸崖置屋牢。‘’立‘’者,翁有言曰:行筆如亂水通人過。
翁有妙喻,以青蛙捕食(捉死蟲置蛙前,其不顧且不以取食)趣解不寫死字書活字。下走引申作趣解:飛蟲掠過,青蛙弾廣長舌動態中精準捕獲,可喻書字‘’到位‘’;青蛙卷縮活舌適意將捕獲的飛蟲入口吞腹,可喻書字‘’到味‘’;青蛙獵食的過程,可喻書字‘’顧盼‘’有態。結字,翁有黃金分割律在書法上的理論創覺;用筆,翁有‘’半生師筆不師刀‘’的感慨。
以上諸概念,可以從堅凈翁遺世法書中,無量墨蹟裏,一一名實較量,得胜義旨趣。
下走興趣未盡,進一步從藝術根性來說,書法不論楷書行書草書等等,其法理的究竟本乎觀念的轉化。莫只作思辯的邏輯思維,當勇猛精進直覺的等覺妙觀。佛陀緣起律和老子反動返成律,華夏藝術之母。熏脩佛法道法,藝術家的慧命。
下走是瞎蛤蟆,鼓空腹而歌。祝各位書法同好國慶快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楷书字体效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楷书字体效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