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渝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渝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以现代的阅读方式很难读懂《周易》?
我是觉得现代人被误导了。
其实我总说,周易是一本帝王之书,并不是什么***的书。其用问卜的形式来讲说易理。
首先易经是五经之首,儒家经典。孔子说了善易者不卜,显然孔子更加看中的是易的道理。
易这本书更像是用问卜的实例来讲道理。
比如我今天早上还在讲解讼卦。(喜欢的可以在喜马拉雅收听《五伤先生讲周易》)
讼,很多人认为是官司,但是其实讼代表的是公平的言论,这里面就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比如
《讼(sòng)》: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 九五:讼元吉。
想读懂《周易》。首先,要遍读儒家和道家经典。然后,再买个比较适合初学者版本的《周易》。
我推荐中华书局杨天才注释的《周易》。
有了这本书后来,先认真读前言。【当然,前言中有一处错误。如果你最后能发现这处错误。就OK了】
先说《周易》的成书。
《周易》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卦画的产生;卦爻辞的产生;《易传》的产生。一般认为,伏羲作八卦的卦画;文王作六十四卦的卦和卦爻辞;孔子作易传。据文史专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而《易传》主要作者是孔子,后又经其***补充。即便爻辞确实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将授自父亲的爻辞补入《易》。称卦辞和爻辞均为周公所作,也不为过。同样孔子传《易》于***,***们将孔子所授之精义补充进《易传》,补充的内容亦是孔子之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亦不为过。
故曰:《周易》历时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再说六十四卦的卦画。
《周易》六十四卦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是阴爻和阳爻,即“--”和“—”。又以初、三、五爻位为阳爻位。以二、四、上爻位为阴爻位。《周易》就是通过阴阳两种符号的组合与变化,来对未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
每卦有六个爻位。以二、五为主爻位。
周易是古人理解是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总结,它基本上是错误的。即便有某些形式上看来好像有道理的地方。
1+1等于5,你知道为什么吗?用一般人的水平都很难理解吧?我告诉你吧,因为算错了呀!
比如阴阳这种分法,是从表象区分的。太阳照到的地方叫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可是这种分类,无助于我们理解究竟阳光是什么,他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作用的机制又是什么。
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无论如何变化好像眼花缭乱,实际上都只是试图对表象进行区分。这种分类当然是人类探索世界的过程当中,一种必要的尝试,当然也是一种必须要犯的错误。而且在古代各个民族历史上,都有过这样的尝试,连犯错误的思路也几乎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各自用不同的数字,表现形式,略有差异而已。
在古希腊哲学当中,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家指出,我们必须要能够突破表象,去超越表象,认识表象之上的根本的规律。认识规律之后才能够真正的把握表象。因为表象是会欺骗人的(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可以仔细看一看)。
所以在中国传统的这些思想里面,隐藏着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 那就是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办法来发现自己的思想里究竟哪些东西是错误的。从而一直在幼稚的低级错误上徘徊,没有办法前进。反过来呢,这些东西又流传的时间非常长,以至于后人认为,持续时间长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就是有着非常高深奥妙的道理,从而对这些古老的东西进行盲目崇拜。
所以呢,周易八卦并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是我们理解古人思想的一个工具。但是我们更要切实的认识到这些思想对于现实的解释是非常乏力的,不但无助于我们去把握生存的规律,而且在历史上阻碍了中国产生理性和科学思想。
我们要认识到,他们是中国古人的可贵的探索,也是一种幼稚的错误。把他们放进博物馆就好啦,这些错误的思想要从我们头脑里剔除掉。
有很多朋友,试图自己去学习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很难学吗?不难学,毕竟是很幼稚的一种思想嘛。但也很难学,因为他们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跟我们目前,由科学得来的,对世界的认识是相抵触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很矛盾,原因就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抛弃错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渝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渝的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