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芾行书字体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米芾行书字体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理论家。
米芾书法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等。
米蒂的书法自成一家,大家风范。值得下功夫学习,书法用笔特点独特“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善于在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最近两年我学习米芾书体,重点临写《苕溪帖》《蜀素帖》写者痛快,看者入神。作品与大家分享[祈祷][祈祷][祈祷]
米芾书法,八面出锋,结字左低右高,线条爽利。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米芾书法结构的特点。
一、大小长短
行书讲究参差错落,穿插避让的美感。最忌讳“状如算子”,如果把每个字写得大小一样,就好无艺术性可言。所以,米芾行书中表现出大小长短。 我们在临帖时,一定要注意。
二、左低右高
在米芾书法中,左低右高的字很多。这也是米芾结字的一个特点,在临习中应该注意。
三、空间分割
在米芾的行书中,几乎每个字都很注意空间的分割。我们留意的话,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字中,都有个字眼,这个字眼就是这个字的亮点。正是有了这些空间分割出来的字眼,才是米芾的行书神***飞扬。比如下面这个“理”字。王字旁上部留出一大片空白,王字旁和里字中间下部留出一片空白。这两个空白就是这个字的字眼。有了这两个字眼,这个“理”字就很有味道。
所以,我们在临习米芾行书时,要注意这些结构规律,有了这些认识,能使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米芾是北宋的书、画、理论家。自成一体,以行书为主,起笔、行笔、运笔、收笔,挥洒自如,圆润有力度,法度很高,受到了现在艺术爱好者的喜爱,我们可以临暮,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把古人的艺术发扬光大。送你一个字:自体。自己理解。
你的米芾行书写得挺不错!相信专门对此下了不少功夫。那么我就班门弄斧地说说米芾书法的结构特点:
1.米字结构中宫收紧是一大特点。
笔画多的字中宫填满,我们可看其代表作《蜀素帖》,如下图:“鹤、岁、寒、龟、寿、种”等等。
△米芾《蜀素帖》局部
再看看其尺牍札记也是如此,米芾的《致伯修帖》如下图:“启、画、过、泗、要"等字,笔划比较多的,都写得非常紧凑显得精神。抓住这个特点…由此去理解米芾的八面出锋和“刷字"法也方便多了!所以…米芾的字重心一般情况下都在整个字的中心位置上,偏差较少。也正因为这个结字特点,因而形成
了他较为独特的章法风格,章法上行列似有一条条纵轴线,不论笔毫八面出锋、纵横驰骋也不离中轴线,这又是他的神妙之处!
2.对于笔划数少的字,米芾书写时的处理就是让其小,这是自然之道!
“大个子"让其粗壮,“小个子"显其精悍。如下图:“公、三"等字笔划数最少,所以在一篇幅中就写得最小。
3.字形偏长,横划角度偏大,长横…短处理。所以米芾书法比较少出现大开大合的形状。
米芾的字,是他达到一定高度后,基本是随心所欲书写,不像王羲之的字有法度,可以总结出一些书写规律。米芾的字想写好,不要去学他的结构,更重要的学他的运笔。古人是可以根据前面笔划的失误后面做调整的,米芾却往往故意创造“失误”再去处理“失误”。这样创作出来的字,矛盾重重,也就是说他的字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不断的临帖,临帖,再临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量形成质变,才能完全掌控。
米芾的行书笔法都有什么特色?
米芾行书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八面出锋”。米芾曾经说过,善书者仅得一面,吾独得八面。实际上,所谓出锋,是指笔与纸面接触的方向而言。一面与八面,是相对而言,并非是实指。也就是说,善书者并非绝对只是一面出锋,米芾也不是绝对只有八个面。实际上,笔与纸面接触,是可以有无穷多个面的。举例如下图“娑”字:
这个字的上部三点水,首笔点划完成接下笔时
,出左下锋按住,向右下运笔,一顿,然后提笔,向右上当轻快出笔。米芾写三点水的这个独特笔法,是其他书家不曾有过的,充分体现了他“八面出锋”的用笔特点!
2 “强烈的提按对比”。提、按是用笔的基本方法,但是,在米芾之前,如此多地使用提按的强烈对比,也是没有的。如下图:
字出自米芾《淡墨秋山诗帖》,“雨”字头横笔,细若游丝,是从重按短竖转向提笔再到按,才产生如此效果。米芾此笔绝非任意为之,这样处理后,雨字头顿时没有了拥堵之感,这个“一线天”带给我们无限舒畅!当然,米芾的这个用笔特点,不但体现在同一字的提按对比,还体现在不同字之间的对比之中。这就涉及到章法了
3 “广泛地使用侧锋与中锋互相转换”。这一点可以说,是米芾行书的一大特色。如下图的“客”字宝盖头的写法,短竖转横划时,先侧锋入笔按下运笔,然后调整笔锋至中锋运笔,然后侧锋完成横钩。大胆使用侧锋,使米芾行书结字顾盼生姿,绮丽异常。
。米芾曾经自嘲写字为“刷字”,是说他自己的写字用笔速度极快,从单个字如上图的“闲”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根本不事雕琢,绝不拖泥带水,然而却能浑然天成,我们不得不佩服米芾用笔之精熟与老辣!
以上米芾行书的用笔特点,你赞成吗?欢迎留言交流!
米芾的书法理念,强调“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因此其结构造型表现为“左右倾侧,摇曳生姿”,强调夸张体势的变化,加强左右倾侧的幅度。
姜夔《续书谱·真书》谈米芾的笔法理念:
“翟伯寿问于米老 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逆入回收”。所谓的“回收“,其实是下一笔画的开始,笔势上有一个挑出的尖或映带;“逆入”,其实是上一笔画的继续,笔势上有一个回顶的动作。“回收”与“逆入”之间所映带的牵丝,不属于笔画,而是笔势的表现。“逆入回收”主要强调上下笔画的连贯。
后来的理论研究越来越细密,不从整体连贯和连续书写的角度来研究用笔,仅仅就笔画论用笔,将笔势看作是笔画的一部分,结果歪曲了“逆入回收”的理论,为起笔而起笔,为收笔而收笔,“回收”与“逆入”之间没有笔势连贯,甚至还会把“逆入”与“回收”误解成封闭式的藏头护尾,在线条两端重重按顿,如同加上两个圆形的句号,截止了点画线条的运动态势,使它们互不相关,写出来的点画如同积薪,字形僵硬呆板。
明董其昌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画禅室随笔》中指出: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
强调“结字得势”是前提,只有在上下笔画笔势连贯的基础上,这八个字才能成为真言,成为无等等咒。今天,“无垂不缩,无 往不收”仍被奉为学书圭臬,学生一拿起毛笔, 老师就会教这八个字,但是几乎全部忽视了董其昌补充的“结字得势”。
不重视结构造型,唯笔***,笔法至上的摸象之谈,与米芾的笔法理论,在本质上严重脱节,这是传统书法的继承发扬最大的障碍。
米芾的书法风格,论者以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的结构造型“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因此,他的笔法,是配合其结构而产生的,可以用十二个字来表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狠实劲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芾行书字体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芾行书字体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