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荐字体带草书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推荐字体带草书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认为谁的草书写得最好?
我认为伟人毛泽东的草书写得最好。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独树一帜,空前绝后,可称得上是千古绝笔。
欣赏其草书,既有行云流水之顺畅,又有狂风暴雨之气概。既有气吞山河的大气,又有势震寰宇的伟岸。既有恣意纵横的随意,又有飞流直下的气势。错落有致,收放自如,恰到好处,美不胜收,自成一体。让人观后拍案叫绝,过目难忘。
能够成就***的草书之美,首推其文字功底深厚,书法技艺清湛,深得书法之精神。再者与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有关,其深厚的诗人感情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以及胸怀天下,壮志凌云,服务人民的崇高信念,都融入了诗和草书之中,才成就了其草书之功。
从古代来说草书家很多,作为学习范本的主要是王羲之,张旭,怀素,祝允明等人和清代的傅山,王铎等人的名帖为最多。近现代毛主席的草书无疑是一流的,还有于佑任,林散之,女书法家周慧珺等都是水平很高的一流书法家。要说谁最好?单独的举出一人并不准确,这里面有个爱好取向问题?例出某一项比较准确,如***草书气势强(大气磅礴)于佑任草书字型准确(规范蒼老)林散之草书与古人不同(用笔用墨很是奇妙)周慧珺草书个人风格强烈(刚强灵动)个人看法与书友参考。
你的问题不好回答,艺术风格不同不好排名,就像你问是牡丹花好看还是玫瑰花好看,还是月季花好看,每个人因为审美观点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王羲之的草书清秀隽永,彰显一种魏晋风度,观之像看一位优雅的士大夫在从容的舞剑。
怀素的草书开合浪漫,无拘无束,向一位武林高手在打醉拳,颠颠又倒倒,不知下一拳往哪地方出。
黄庭坚的草书收放自如,大开大合,向挥动的长枪大戟在跳舞。
王铎的草书集各种矛盾与和谐于一身,苍茫泼辣,又不失雅致,像一位散打冠军用各种招式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都是一种美,你说哪个好呢?
草书始于汉代,名家众多。如”草圣”张芝,被称为“颠张醉素”的狂草名家张旭、怀素等。我个人比较偏爱“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尤其是他的《十七帖》。
郗司马帖(局部)
《十七帖》并非只是十七幅作品,它是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实际上是汇帖,主要是王羲之辞官归隐后写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信札,共29札。内容多而杂:对朋友不解的无奈,对年老的忧虑,对无缘会友的惆怅,对亲友逝世的悲痛,反映了王羲之的多愁善感。《十七帖》全部法书目录: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儿女帖》
宋代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云:”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 黄伯思视《十七帖》为“书圣”王羲之的“书中之龙”,可见《十七 帖》的地位之高。《十七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上的突出成就,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一直被奉为草书中的“神品”,成为唐宋以后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这样评价王羲之:比起雄浑放肆的张芝,王羲之稳重有余;比起稳重的钟繇来说,王羲之是浪漫开张的。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在保守与开放之间,有融古开今的“中和之美”!
《十七帖》既充满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
欣赏《十七帖》,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壮士,有着力擎千斤的刚健体魄,处处展现出只手扛鼎般的切金断玉之力。帖中字以方笔方折为主基调,左冲右突,斩截峻快,充满力量之美!在力量的另一面,我们还能够看到阴柔的美,这种美出自它的夸张姿态。笔法变化的丰富,堪称集大成者。
《旃罽胡桃帖》
草书名家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
从封号来说,张芝当为其中之最。
从名气来说,王羲之应当更为人所知。即使不懂书法也曾听过他的大名。
张旭、怀素、黄庭坚虽然很好,但是不接触书法的人很少会注意到他们。
单纯论字的话,文无第一,全看个人喜好。
草书一般分为哪几种?
草书一般分为三种:章草、大草(也叫狂草)、小草(也称今草)。
章草是由隶书演变过来的,可以简单的看作是隶书的快写字体。其笔法带有隶意,结字取横式,最后一笔***用波捺笔,风格比较典雅朴实。
图片:现代 王蘧常《章草》作品
狂草是草书字体中最为放纵的一种,也称为“大草”,它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
图片:唐代 怀素《自叙帖》
小草也称为“今草”,开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据传小草字体是东汉张芝所创,因此世称张芝为"草圣"。小草以王羲之的《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对后世影响极大。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认为,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广义上说,有文字以来便有草书。从狭义上看,一般认为草书产生于汉初。《说文解字序》就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由于文书的增多,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效率,书写更便捷的草书便出现了。
最早出现的草书是章草,章草之名始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是为了区别今草而命名的,章的意思是章法、条理。“章草即隶之捷”,章草是源于古隶派生出来的一种“救速”、“急就”书体,是一种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书体。章草仍见隶意,“章务检而便”是其目的,其特点是字字区别,字有波磔。
章草产生于西汉初期,成熟于西汉中晚期,代表作品如《居延汉简解得守左尉过所》和史游《急就章》。
东汉、西晋是章草的兴盛期,至二王今草出,章草便日渐冷落。
二:今草
今草形成于西汉至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张芝变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创“一笔书”,称为今草,张怀瓘《书断》曰:“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芝被称为“草圣”,其实张芝只是今草的变革者,今草早已有之,张芝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今草和章草,使今草更加完善。
草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快速便捷书体。唐张怀瓘《书断》云:“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草书一般具有结构简省,笔画牵连,上下呼应连贯,笔意奔放等特点。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草书始于汉初,最初是隶书的草写,即为“草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有人说“章草”是汉章帝所创,得名于汉章帝命大臣杜度用这种字体写奏章。还有人说“章草”得名于汉元帝时的书法家史游用这种字体书写《急就草》。
“章草”在汉代十分普及,用笔结字还保留隶书的遗韵,字的最后一笔有波磔,字形扁方,结体简约,虽有牵丝映带,但字字独立。
北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也称小草,独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到了汉未,出了个大书法家张芝,他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借,成为“今草”。可以说张芝乃“今草”之祖。从整体上看,今草虽偶有牵连,但大多字字独立;在用笔方面,完全去掉了章草中的波磔,结体由章草的扁方趋于长方。
也叫大草,连绵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字的放纵开张,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飞扬,这就产生了“狂草”。可以说张旭、怀素乃“狂草”之祖。狂草字中的连线和笔画并无多大的区别,打破了字独立的界线,往往几个字、甚至整行一笔写成。用笔更加自由,线条更具抽象性,从而更富有表现力。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草书始于汉初。汉代著名的草书家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等,其中以张芝最富盛名,被后人称为“草圣”。他的代表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秋凉平善帖》等。
草书到了魏晋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今草的成熟,这一时期的草书大家由王羲之、王献之、索靖、陆机等,成就最大的是二王父子。王羲之的草书平淡冲和,典雅飘逸。传世草书以《十七帖》最为著名。王献之草书线条劲利,姿态潇洒,欹侧跌宕。著名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荐字体带草书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荐字体带草书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