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历史名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历史名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种字体写得最好的古人?
一,三国时期的钟繇。真隶篆行草皆擅长,尤其是创造了楷书,被誉为楷书之祖。
二,东晋王羲之真隶篆行草俱佳,尤其是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元代赵孟頫,五体皆善。其楷书之名声与唐时欧,颜,柳并称为楷书四家。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被你说对了,草书就是产生于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这段时间。在这个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文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先后产生了小篆,隶书,草书。都是为形势所需而创造的。在这个诸侯分裂割据,互相吞并,由分裂而统一,最后又走向覆灭的短短几十年,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谁的信息快,谁就占据先机。秦国在这方面领先于其它诸侯国。他们的隶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梁武帝草书状中记载,草书产生的年代在秦国消灭六国之时。当时的攻战频繁,战事紧急,篆隶难写,为了战场应急,草创草书。
草书的产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的。要说草书,必然要涉及到隶书。隶书大家都知道他的创作者为秦时的程邈。我们今天对隶书的认识和古代的隶书刚好颠倒了。程邈初创的隶书,就是我们今天的楷书。
梁武帝草书产生于秦时期的说法也有人质疑。原因就是对楷隶的概念存在模糊。把这条存有疑问的线索放下不提。
史游初创草书,是历史上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草书的创造者是史游。凡是记载草书的诞生,必然要说到史游。史游为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官。时间是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史游所作《急救章》,作为当时的童蒙识字、自然常识读物。类似于今天的小学教科书。对于史游创造的草书,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汉元帝为西汉第十一个皇帝。从汉元帝到东汉末年,时间间隔二百多年三百年,相当于从现在往上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时间。想想都够长的。东汉末年产生的草书,是由草圣张芝所创的今草。你可能是把今草与草书的关系没弄清楚。
技术的进步。
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竹木简不容易吸墨,就要写的慢一点。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可以大量生产便宜的纸张,纸张的书写性大大提升,人们就可以写的更快。如何写的更快,于是就有了快写的方法,这就是草书。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古人中非官方书信往来。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后,书写由竹简向纸的改变,便于人们书写表现形式,加之西汉时独尊儒术,需要大量儒生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及便于民间传播,正式汉隶及篆书就显得慢了。造纸术发明,一大批书法大家,如王義之,王献之等推崇草书。至此,草书在东汉末年两晋时期较为民间流传。
草书的诞生,说明了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真正进入了艺术阶段。
之所以草书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那是因为战国时期还是以碑文为主,最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往往通过盟誓仪式缔结联盟,其文约是一种用朱笔或墨笔写于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称为“盟书”,这是为了方便交流,
战国时期,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没办法统一,那简化的草书肯定无法运用,不便于交流;秦汉两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知道“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文字的演变与适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简牍书是汉代墨迹书法的典型代表。简牍书主要分为隶书和草书两种,
到了汉代,隶书在秦代的基础之上,逐渐脱去篆书笔意,波挑伸展,提接顿挫、起笔止笔呈现出明显的“蚕头燕尾”状,从而演变为成熟的隶书,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还是以发展隶书为主,又由于草书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于隶书,西汉初期,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古隶中开始出现偏旁部首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直到进入东汉,书迹中的草书意味日益浓厚,到汉末才最终形成纯粹的草书。汉代的草书字字分离,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隶书影响,有波磔用笔,为与今草相区别所以被称为“章草”;要去这样理解书法作为它的实用性,必定要让文字统一,草书又极其简略,文字的统一,让人容易分辨草书字体的含义;书法作为它的艺术性,草书的美必定要有欣赏价值,艺术也是随着文化在升华的,这期间要经过一段时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历史名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历史名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