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罗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屋漏痕"主要是指行草书追求的一种线条表现效果,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用笔技法。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力度美,比如形容好书法是“力透纸背”、“力屈万夫”等;说差的书法是“笔力软弱”、“点画无力“等。欲在书写中充分体现“力”,殊非易事,尤其是行草书运笔相对较快,如果笔锋在纸上只是顺势滑行,写出的线条必然飘忽无力。如果在行笔的过程中有“留、滞”的感觉,线条就会顿挫有力。“屋漏痕”就是对这种“留”的笔法的形象表述。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而是微微左右动荡着蜿蜒***,留痕于壁上,形成饱满而曲折的痕迹。这就是行草书线条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有一次,草书大家怀素与他讨论笔法,怀素用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壁坼之路(墙壁裂开的痕迹)作比喻。颜真卿说:“如何屋漏痕?”怀素很高兴握着他的手说:“得之矣。”
结合创作实践来说,“屋漏痕”就是用笔要控制得力,收得住,积点而成线,不疾不徐,笔有顿挫,上下映带,起止无痕,以使线条沉着而质厚,力透纸背。
那么,“屋漏痕”这种放果在书法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我选几张“屋漏痕”笔法典型范例,以局部图示加以说明,大家仔细体会,自会了然于心,再回到实践中有意识地勤加练习,必有成效。
屋漏痕据说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与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如同古人说:“肤肌之力”一样,形容用笔方法所产生的点画线条之形质。
它不是古人先有这些概念,后在书法实践中运用的技法,而是对颜真卿在长期书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颜真卿不断修炼笔墨功夫的象征,功到自然成。
今人在书写中不可一味刻意追求,应加强笔墨修炼,不求形似,以书写中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点画线条为佳。
同时,在书写中,加强对点画笔法、笔势和笔意的理解,提高书法审美和鉴赏能力,明白点画线条的形质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农村人,对屋漏痕应该有印象。
屋顶破漏,雨水沿墙壁蜿蜒淌下。由于墙壁的阻力,雨水必须左右婉曲而下,痕迹的尾部如垂露,圆正而不见起止的痕迹。
古人从这种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以曲势取直的笔意,领悟到用笔要留得住笔,力在画中,笔尽而势不尽,画虽长而力有余,寓沉着于痛快之内。
表现在书法中,就是收笔出锋,最忌飘忽不定,作虚尖浮怯之状,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画,如长撇、悬针丶垂露丶捺脚等,特别是行草中的长竖拉笔。
书写这些笔画时,笔力要送到位,但不可势尽力竭,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以腕力或腕力配合肘力、臂力送之,切不可以手指拨动笔杆挑出,这样才能笔锋在笔画的尽处还有余力。
如“拂”字长竖,“及”“妙”字长撇。
我是个农民,家里住着土坯房,一旦遇到连阴雨,遍地漏,漏雨也顺着墙往下淌,墙不平,遇到阻力自然拐弯,因此深有体会。颜公创屋漏痕笔法,只适合竖笔,而且笔不是直的,有浓有淡有枯有涩,又有锥墙之力度。因此我认为以中笔用笔,以划沙之功力,速度宜缓方能达到效果。只是一孔之见,见笑了。
屋漏痕锥画沙其实说的就是具有较高形质的中锋线条,既然是中锋书写的点画线条,肯定是以中锋技法写就。要写出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锋运笔。二是涩行逆进。三以意书写。
中锋运笔就是要是毛笔的锋尖部分尽可能保持中锋状态运笔,也就是锋要正。就像锥画沙那样。一只尖锐的锥状物,在明净平滑的沙滩上画线一样,锥尖深入沙土内,在具有一定摩擦力的作用下,画出一条深深的刻入地表的凹线。这就是中锋线条。也就是中锋运笔的基本原理。在如屋漏痕同样是泥水在墙上从上到下的蜿蜒曲折的缓缓流下形成的具有立体感到轨迹。
涩行逆进,就是用笔不能轻快的一挥而就,要有一种有物拒之的感觉,这样的线条不仅坚实有力,而且非常富有质感。
在就是书法家自己要有意的体会这种线条的形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以这种感觉融入书法线条的书写节奏与运笔过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字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