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之后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之后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骨文后是什么字体?
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中国文字史是中国文字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
甲骨文后面是金文。
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甲骨文后是大篆字体。甲骨文就是刻在兽骨上的文字,字型瘦长,多以象型成字,如山、水、日、月等,在甲骨文里就是画的这些物象的型象,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变出了小篆,这是人类文字的一大进步,小篆即以象型、指事、转借、***注、形声、会意来规范扩充汉字。所以甲骨文后就是小篆字体。
甲骨文后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甲骨文的字体演变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1。
甲骨文后是什么文?
甲骨文后面是金文。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阶段。
这种文字在中国汉字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文字雏形,都还只是简单的符号,到了商朝,甲骨文的出现,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要素。
为什么有了隶书就有了行书和草书而甲骨文金文为什么没有行书和草书?
梅园老人喜欢的就是行草书,并对此有过钻研,觉得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其一,由隶书而生成草书和行书,而不是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生成草书和行书,这是按汉字和书体的演化顺序来确定的,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化顺序是由繁而简,汉字的演变直接影响书体的生成,也是由繁琐而变得简单,流便,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最原始的文字,是古人刻在龟甲上用以占卜的,金文俗称大篆,因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有了小篆,小篆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使我国的文字正式走上正轨,加速了书体之间过度,隶书只经过汉代一朝的演变就过渡到了草书和行书,而行草书在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准确的说,草书由草篆而来,由隶书而生楷书,再由楷书而生行书,行书当是出现最晚的一种书体。
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过渡到草书和行书,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梅园老人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常说某某的行草书有金石气,大概有这种可能吧,像吴昌硕的行草书,金石气特浓,而吴昌硕擅长的正是篆书,无论大小篆,那种高古的气息,有几人能及,他的行草书受篆书影响之深显而易见。还有清代的傅山,他的草书篆籀气也很重,***也许研习过甲骨文和金文,只要我们脑洞大开,不是没有可能,由此可见!
甲骨文和金文只是现代文字的过度,其笔画和结构都还停留在远古或近古的时代,深深地带着古文字的烙印。若用今天的文化标准来衡量还不够规范,至少它与现代文字的整体系统而言是断章和脱节的。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识别甲骨文和金文会非常困难。即便是用楷书书写出来的古文字,许多字也都会让人费解,那么如果写成了行书或是草书就会让人感到不只是金文和甲骨文而是有些像天文了。从书法的角度看问题,一种文字不管从字形上书写得多么漂亮和美观,如果从文字的内容上无法理解,也会从根本上贬损其书法艺术的价值。所以金文和甲骨文不利于使用行书或是草书来表现。至于隶书,他的笔画和结构已经进入到了标准文字的时代,犹似楷书一般,已经属于比较规范的字体,所以再将其演化成为行书或是草书,都没有失去汉字发展的连续性。为此,隶书却可以使用或者说可以上升到行书或草书的艺术层面来表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之后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之后的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