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毛笔字体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毛笔字体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都有什么字体,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现代的书法爱好者多以练习行书和草书来表达自己性情的比较普片,学习篆,隶的人较少,楷书是初学书法者的首选,入门相对容易,接触楷书的地方也多,为广大朋友认识。
五种书体都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自古以来都是各自有各自的贡献和风格。学习书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研究书法就要懂得每个流派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个人体会,欢迎指正。
所谓书法字体,也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传统来讲,我国书法字体大致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这五大类。不过在每一大类里面又分为若干细小门类,比如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还有二王体、瘦金体等之说。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代表碑帖有《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等。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
有人说魏碑不是用毛笔书丹而是直接刀刻的书法,真的是这样吗?有什么依据?
友好。问:魏碑是否未经书丹直接人工刻出来的问题。个人认为,这也有一些道理。其根据一,古代未曾见有魏帖书法某某书,而被统称作魏碑。后世只见魏碑拓片或者拓帖。二,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字体结构严瑾,笔力强劲,后世作为书法的典范。三,最早的古代碑刻,包括魏碑,多***用描红的办法而得刻出文字出来。像古代的雕刻师在柱子上或者梁上,用描红的办法雕刻龙凤呈祥一样,活灵活现,深刻不拙。古代的工匠,绝大部分都有浓厚的艺术细胞,会描,会刻,还会美工装饰。以上仅作参考。
没有看到过有关由刻字艺人直接刻到石碑上的相关资料,不好妄加评论,倒是曾经看过介绍碑拓字笔画遒劲有力的原因主要是碑文上的字不完全是书家本人的原字形,在雕刻过程中有艺人修饰的因素,特别是撇捺竖折驻笔处修饰因素较多。有"师笔不师刀,刀锋非笔锋"之说。
大约是八十年代末,启功先生在一个培训班上课时,谈到魏碑,有人说魏碑就应该棱角分明,等等,并就此请教启功。
启功先生没有答复他们,而是第二天带大家到故宫,去看一块古代没有刻完的碑。
碑上已经刻了的一半,确实棱角分明,和我们在书上见过的魏碑并无两样。
但碑上没刻的用笔直接书丹的部分,却是有点类似“馆阁体”,珠圆玉润,两种风格截然不同。
这和我们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关于碑上的文字,一般是直接书丹或将宣纸上的字双钩摹在石上,然后刻制。
此外,有少量工匠是以刀斧直接在石头刻制。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毛笔字体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毛笔字体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