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山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青山字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要成为书法家必须临帖书法家作品,第一个临帖哪个书法家的作品好呢?
有这个想法,很好!我的几个学生已经成为书法家了,所以,也想谈谈这个有关书法学习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分析这个问题:
成为书法家是一个远大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的人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人走了弯路,最终也不能完成这个夙愿。所以,在初学书法时,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就是通往书法艺术殿堂捷径了。
那么,这个捷径还要看你怎么走,就像题主提出的“第一个”帖子应该是什么。
开始临什么帖都是为掌握书法的技法层面的问题,是基础。可以是篆书、可以是隶书,也可以是楷书。下面给你一个书目:
1、篆书可选小篆吴让之、邓石如,也可以是吴昌硕《石鼓文》等;
2、隶书可选《张迁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等等;
3、楷书可以从魏晋开始,比如:钟繇的《贺捷表》、《荐季直表》、《 荐季直表墨迹本》,王羲之的《乐毅论》、《皇庭经》,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等,也可以学习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还可以从魏碑开始例如北魏《元怀墓志》。唐楷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等。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幼稚。学书法,不管将来能否成为书法家,都需要临帖。可以说,临帖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没有谁能够不临帖(含碑帖)学好书法的。
还有,每个人,学书法的目标,不应该是为了成为书法家。如果要从小培养孩子,期待将来 成为书法家,那么肯定更加重视选帖和临帖,重视拜师学艺。
如果您已有一定的书法水准,期待将来成为书法家,相信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您肯定已经在临帖,而且已经有成效了。因此,不必别人来解答。至于选帖问题,个人偏爱不同,风格不同,因此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没有一个说法,临谁的帖,就更容易成为书法家。关键可能还是在于临学,而不是选帖。当然,当今书坛,米芾行书还是挺流行,原因在于米书的八面出锋,灵活多变,也挺难学。维其难学,所以更加受到热爱。当然,书圣大王书法小王书法,肯定也没错,有必然要学。学得人也多。但是跟风未必是好事。比如过去满大街是启功体,也有审美疲劳。前阶段满屏是“田楷”,大家也有审美疲劳。诸如此类,严格说起来都不是问题。如果你有一手漂亮的启功体行书技艺,谁说你学错了?你有一手漂亮的“田楷”,相信依然有很多人羡慕你!
书法书体风格,多样化 是艺术百花齐放的要求。因此,没有规定该学哪位名家的字帖。
中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说过一句中肯的意见:博学众长,专擅一二(大概意思),他也是这么做的。
好,就此打住。勉为其难的作答,希望有参考价值。一起共勉,共同学习进步。
按本人习惯,文末附晒几张不成熟的本人习字,最后一幅是中性笔的硬笔字。还请方家雅正。
初学书法可临颜真卿楷书《麻姑山仙坛记》,是他62岁时书的楷书代表作品。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秀出东南的麻姑山,因有颜鲁公的《麻姑碑》,神话传说和景色怡人这三方面因素而誉满天下。麻姑山有十二泉,九十九座庙宇。还有溪、涧、洞、潭。
刘禹锡登麻姑山留诗一首:《麻姑山》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曰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后留下了"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的感慨。
线条平缓,粗细变化不大,有的借鉴篆书笔法和隶书笔法。线质内蓄。
初学书法,从楷书入手算是历代学书的法门,既然是初学最好还是从结构方正的楷书开始,本人推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因为是***,所以字体大小一致、四四方方,法度严谨。不建议练个性化强的楷书、相比另3家,初学而言多宝塔要好许多
《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陈西安碑林。高285 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勋撰文,颜真卿正书书册,徐浩隶书题额,史华刊石。今存西安碑林。拓本原为李宗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碑文叙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禅师发愿兴建多宝塔的过程及有关佛事。唐玄宗曾为立塔赠银50万、绢上千匹。楚金禅师死后,唐玄宗特派使者吊唁,监护丧事,并亲自书写了塔额。颜真卿(709-785),精兆万年人,祖籍临沂,字清臣。幼承家学,刻苦自励。***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时,为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日鲁公。宋代苏轼云:“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画至吴道子,书至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该碑字形端庄,笔意饱满遒劲,骨力内藏,是唐代楷书名作之一。
《多宝塔牌》为颜真卿四十四岁时书,是颜书碑刻中较小之字,也是其早期楷书代表作品。此碑字体整密匀稳,法度严谨。点画精到,起、行、转、收交代分明,规整严密;结体严密,外形饱满,字内各部借让均匀。因此碑书法既讲求法度,特别明显,初学极易上手,又能展示出闲雅书卷之气,故历来为书家所推崇,后世学书者多由此碑入手,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尤为盛行。
赵孟頫《青山吟》在他哪个阶段?从楷到行,抓不住学习头绪,请指导?
一、先回答《青山吟》的问题,《青山吟》是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具体年代未见考证,但是从风格上看应属于赵孟頫艺术成熟期的作品,虽算不上最好的精品,但也姿态优雅,秀美飘逸,是学习赵孟頫的范本之一。
二、说说楷书转行书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应该先练楷书。但是在写的时候就会发现怎么也写不对,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首先,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行书不光是行笔速度快,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快的目的,一部分偏旁部首使用了符号代替,如言字旁、三点水、四点底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书写,书写的笔顺也也进行了改变;再有就是行笔的方法也与楷书不同。
爱好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楷书的笔法写行书,起笔藏头,收笔回锋,行书的起笔往往是顺势入纸,转折地方也不像楷书要顿笔,行书总体是中锋行笔,但也不拒绝侧锋,行书的行笔速度与节奏也与楷书不同。还有就是行书的握笔方法相对也比较随意,不一定要五指执笔。握笔部位也可高可低,灵活为主。请看清代查生临的[_a***_]序,非常生动,值得参考。
再看赵孟頫临圣教序,比较规矩,也是一种临法。
所以,行草学习首先要摒弃楷书思维,再者是要多向老师请教,多看名家临帖视频,要仔细深入的读帖,搞清笔顺和行笔方法,多把自己的字晒出来给人批评。具体的临帖学习方法我以前回答问题里说的很清楚,可以看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山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山字的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