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楷书好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楷书好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书法,到底是一般楷书好练,还是小楷好练一些?
谢谢相邀!开始学习书法还是先学唐代名家的大楷书比较好,根据本人的经验先从学颜真卿先生的大楷入手比较好,待熟练以后可以再学习其他名家的自己喜欢的大楷。此过程可为日后学习行、草书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避免小巧之习气的产生。待大楷熟练掌握后,再学习小楷,小楷从三国时的钟繇,晋代二王,唐代诸名家和唐代敦煌写经依次学习比较好。不论学什么,都必须将古人的笔法理解、掌握好,才能少走弯路。待具备了良好扎实的楷书基础后,再学行、草书就比较顺利了。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书法按字体大小划分有: 小楷、中楷、大楷、特大楷、榜书,看这几种类型排列就知道了!
显然,小楷最容易练,并且它是正宗的书法源头之水。
试想,在古代,毛笔小楷是普遍应用的书写形式,例如: 抄写***、写奏折、信札、题跋,就像今人使用硬笔办公作业务一样,书写技术要领非常简约,因为,古人没有把小楷书法当艺术去研究,完全是自然书写状态。实际上,小楷作为一种实用字体,不可能像今人理解的那样麻烦,什么“逆势、藏锋、顿笔、回锋”……
所以说,要想学到真正的基本功技法,只有精通小楷才能悟透。尤其是指法,不练习小楷是搞不懂的!
中楷,多是特定环境里,专门用于制作碑碣墓志铭文而临时使用的书丹,属于一次性的手写样稿,当过到碑体上刻制之后,书丹就没有用了,于是,我们看到的中楷字体(字帖),都是拓片,故而称之谓碑帖。实质是雕刻出来的工艺字,其字口(笔画边缘)与书丹(毛笔字原形)是有区别的。
诸多因素影响,用毛笔写出来的墨迹,与刀痕很难一模一样。这一点,很多人不明白。
大楷、特大楷、榜书,这几种字体,属于书法变革过程中的试验品,是新时代产物,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并且争议在持续升级,也许几十年之后才能沉静下来形成科学定论。
我认为,当今流行了很多年的大楷、榜书,并不是真实的本相面目,而是当代人故意把字写大的,为了追求所谓视觉冲击力,目的是增强展厅效果,引人眼球,获取关注。实际上,执笔法、笔法动,根本不是传统技法,纯粹是伪造的个性化书写技术,是***书法字体。因为,技法理论体系尚未成熟,科学训练方法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当代人写的大楷之类,属于即没有出处,又没有建树的旁门左道,充其量仅仅是模仿秀而已,况且,很多技法是不正确的……(我另有专论,暂略)。
许多年来,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应该从小楷入手,打好书法基础,然后,可以适当的放大一点写,将技法巧妙变通即是创新……但是,很遗憾,至今在书法界没有得到多数人认可。从参与答题和热心关注者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坚持起步学大楷的人比较多……分明是自讨苦吃,悲哀!
因为,我小楷、中楷、大楷、特大楷、榜书,全都研究,所以,我觉得小楷最好练的。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小楷难练,那是因为没潜心研究过小楷,甚至根本就没练过小楷,对小楷技法不懂,还装懂,传播歪理邪说误导他人。另外,训练方法不正确,也是造成觉得小楷难的重要因素。
从用笔上谈点我个人的感悟。我认为小楷在运笔过程中,主要靠四指配合来完成书写过程,而中楷是在指法娴熟的基础上加以手腕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运笔要求。我以为中楷更适合初学者书法入门。谢谢邀请,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谢邀!建议先练大楷,十到十五公分左右。然后可逐步变小。两分以内的小楷与大楷不同的系统,共笔法结构都有其自己的规律。两者必须分开练,要么专门练小楷,要么先练大楷,有基础了再练小楷。必须说明一点,小楷并非大楷写小了!!🍃🍃🍀🍀🎄🎄
小楷练起来耗神费工更多。因为一篇小楷动则数百数千字。初学者过去还要自己画格子,所以学小楷是非常工细的活。好在学小楷多取坐势,对耗费体力减轻了不少。而练大楷多是悬肘悬臂,为使字不因视角小而看起来变形,绝大多数人***取站姿,体力消耗是很大的。因为字大,写一篇用时不是太多,比之小楷有更多的调整体力的时间。我这样说,未练过书法的同志可能不理解,练书法休息还受约束吗?是的,在整篇练习的时候,一气写完,神气风格比较一致,若中间休息或因其它事而中断,再拿笔继续写,衔接处会有明显改变,甚至后来写的与前面写的整体面貌都有区别。所以练习者不愿意打破书写节奏,就产生了大楷与小楷练习时间的长短调节不同。小楷由于字小,笔画纤细,点画位置安排要求特别精准,执笔要稳而灵活度要大,提按把控不失纤毫。练大楷则要求没这么严,精准度无须这么细微。但大楷追求笔力与神气,只限于刻意摹仿还不行,个人品格很重要。古人云“有功无性神***不生,有性无功神***不实。”所以练大楷的人个人品格刚毅、豁达也是重要条件。总之练小楷与大楷各有难易度。人们常说大字见精神,小字见功夫。这活不仅来源于欣赏,也来源于实践,但也绝不是说大楷就不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学习楷书应从四大楷书哪个入手最好?
我认为颜体最佳。理由是:最易学。其特点有二:一是典型的方块字,符合具备基础文化的人对字的认知。二是厚重。初练字的人很难掌握提按的技巧。因此初学者选择颜体,容易有成就感,这样兴趣就形成了。
相比欧、柳诸体,都有提按和造型的技巧要求,确实不易初学。我开始习欧,感觉难,习颜后,确实顺利了。
另外,最好用旧的杂志和书籍,字写的有宣纸感,使用宣纸时容易适应。
报纸确实不宜,因为油墨多,插图多,影响练字。
初学楷书的人,很多人纠结于到底该从四大惜书的哪一家入手,以为中间有什么窍门。
我们先说说四大楷书的来历吧。清乾隆时,朝廷大约搞了个文件,规定科举考试必须用欧颜柳赵四体中的字体书写,相应也就出现“楷书四大家”的说法。
欧颜柳当然没话说,至于赵字,当然也是挺好的,但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哪个又比他差,说白了,乾隆喜欢老赵。
这里,并不是说从赵字入手不行,而是说,学楷书,入门不是只有欧颜柳赵这四种选择。
学任何知识,首先要从原理上搞清楚。学书法,历代书家一直强调要从唐楷入手,为什么呢?
因为唐代书家将楷书接不同规律总结、发扬,形成不同字体。各种字体法度严谨,学习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起来更容易上手。
按照“取法乎上”的说法,楷书应直接取法魏晋。但是,魏晋小楷虽然高古,但那时的楷书规律性不强,初学不容易上手。
所以学楷书,一般从唐楷入手,而后再上溯魏晋。
至于从唐楷哪一家入手,并没有统一规定,各种字体都有自己的优劣。
照理说,练字先要练骨力,而欧字骨力强健,似乎从欧字入手是最好的选择。但欧字一是难练,二是其法度森严,练的不对容易写得呆板。
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学习楷书,所谓的“欧颜柳赵”四大楷书,题主喜欢哪个就学哪个。欧颜柳赵的楷书,虽然都是楷书,但各有各的风格,从取法乎上的层面考虑的话,还是先从“唐三家”的楷书入手为好,赵孟頫的楷书可参考学之。
自楷书鼻祖钟繇发明创造楷书之后,卫夫人和王羲之、王献之就师法之,并把楷书写的入法有神,人们把钟繇、卫夫人和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称之为“晋楷”。实际上,晋楷也是可以学习的。
唐楷,是在晋楷和魏碑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到初唐时已经成熟。唐楷的代表人物有初唐的虞世南和褚遂良、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多年来,人们习惯了学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却很少有人学虞世南和褚遂良的楷书。由于赵孟頫的楷书写的也非常好,所以就把欧颜柳赵的楷书称之为“四大(风格的)楷书”。
学书之人常说,欧阳询的楷书和柳公权的楷书入门较难,所以,建议题主学颜真卿的楷书。学颜真卿的楷书,应从《多宝塔碑》或《麻姑仙坛记》入手,先不要从《勤礼碑》入手。因为《勤礼碑》是颜真卿的晚年之作,用笔老辣,结体优美,点画精道,拙朴厚重,大气磅礴,且带篆籀笔意,初学者不好掌握。
学楷书,宜用兼毫或羊毫毛笔;人工毛边纸、半生半熟宣纸。控笔能力强者,用生宣纸也可以。
学习书法一般都是从楷书下手开始,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往往是我们的不二人选,那么这四大家我们初学书法应该先从谁开始呢?这是很多初学者会碰到的一个问题,经常会因此而纠结。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有些初学者经常会问,这四大家谁最厉害啊?似乎选择一个最厉害的书家,学了他的书法,自己就会成为最厉害的一样,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楷书四大家只有风格、书体的迥异,没有水平高低的排位。每一个大家都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被历代奉为经典,不管学谁的,只要学好了都很了不起。
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
因为一些历史问题,赵楷经常会被人诟病“软弱”“媚俗”,这其中不乏后人的误解,以及人云亦云的原因,所以会影响一部分初学者对赵楷的选择。今天的书法圈里以及能够很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赵孟頫以宋王室后裔的身份而去仕元造成的,所以后人说赵书没骨气。这个问题今天已不是问题了,可以不必理会。
初学书法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的字帖去临摹学习,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不会觉得乏味、枯燥,能越写越喜欢。
欧阳询《九成宫》
欧楷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欧楷看起来是很讨人喜欢的,猛一看非常工整、端庄、秀丽,但是平正之中,结字处处有险峻,可以说欧阳询是楷书的结构***。所以,欧楷适合平常比较喜欢安静的人,心思比较缜密,做事认真的这种性格的人来练。
颜真卿《多宝塔》
颜真卿是中唐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字体被后世誉为“颜体”“颜楷”,颜真卿是一个对国家非常忠诚的一个名臣,而且是一个能提刀上马打仗的人,看见不平的事敢于立刻站出来仗义执言,因此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因此我们看颜真卿的楷书,给人一种“雄强”的感觉。所以,如果是那种性格比较豪爽,比较直的人,喜欢这种“雄强”风格的书体的人,可以选择颜真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楷书好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楷书好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