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排版教程贴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排版教程贴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东坡的书法观与米芾的书法观有何不同?二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
谢谢你的提问。米芾与苏轼可谓忘年之交。
苏轼要比米芾大16岁,出名也早,米芾久闻苏轼大名,第一次到汴京,首先四处打听苏轼,看见苏轼的书法,也崇拜不已,连忙临摹。
米芾31岁那一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贬官在黄州,米芾去拜访苏轼。后来,苏轼回到汴京,与李公麟、苏轼、米芾一起雅集,可谓历史上文人的盛事。
米芾多次与苏轼讨论书法,苏轼指点他要学习魏晋书法。
但是在书法上,米芾应该是术有专攻,所以,他的书法要更胜一筹。
米芾曾经说过自己与苏轼书法的不同。他说,苏轼画字,我刷字。
其实,米芾把他和苏轼的书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米芾的刷字,其实就是用笔放得开,所以,他能做到“八面出锋”,笔法章法有一种汪洋恣肆的潇洒与超脱。
而苏轼就没有那样放得开。
感谢你的邀请
苏轼比米芾大14岁,两人交往不多,但绝对算是知己。他们有两次重要的会面,后果都很严重:第一次见面,苏轼给米芾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最后一次见面,却成为两人的诀别。
第一次握手
米芾初见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苏轼45岁,米芾31岁。当时苏轼刚刚被贬到黄州,米芾去看他。米芾在《画史》里说:“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
和米芾同去的,还有董钺和绵竹道士杨世昌,初次见面就让米芾贴纸上墙,可见苏轼拿这个小兄弟并不见外。
而米芾此时见苏轼,也可以证明米芾的人品,最起码,不势利。一个中央***被贬为民兵连副连长,很多人恨不能离得远远的,米芾却上赶着,这人够朋友。
而苏轼这位老大哥也很对得起他,估计两人推心置腹讲了书法上的好多事,反正分手之后,米芾听了苏轼的话,“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听君一席话,胜写十年字。从此,米芾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大家的光明道路。
二人书法观最大的不同是:一提倡创新,一提倡复古。
苏轼十分注重书写的“自在”性,他说“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小篆般若心经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论书》),由他散见的书论可知,苏轼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书写状态。
米芾自谓学书心得为“集古字”,其在《海岳名言》中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米芾十分注重对古人的学习,他临写的古帖,几可乱真。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出入晋人殿堂。
若论二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毫无疑问绝对是苏轼。
宋人书法直接唐代,而唐代又是书法史上的巅峰,各种书体都得到充分发展,名家碑帖数不胜数。正如唐诗,后人无法望其项背。在如此情况下,宋人想要在书法上取得成就极为困难。好在苏轼另辟蹊径,高举“尚意”(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大旗,引领黄米打造宋代独有的“尚意”书风。
此处需要指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
苏轼的成就是双方面的,他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引领了宋代“尚意”书风。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成为行书界王羲之和颜真卿之外的又一巨擘,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北宋初期,正处在书法发展的低谷。
首要原因是,宋太祖赵光义爱好书法,淳化三年(992年),命翰林侍书王著把皇室所藏历代书法遗存,编次摹勒,刻成《淳化阁帖》十卷,后辗转翻刻,风行天下。凡是想靠书法进身高迈者,都得按皇帝老爷的喜好,不越雷池半步的照搬死学。这套丛帖,不选颜真卿之类的雄浑豪放,只选二王一路秀逸流丽。形成北宋初的书风趋于媚弱,千人一面。
其次,‘’趋时贵书‘’盛行。就是管科举的官员写啥样大家就学啥样。历史上,时贵们的字大都属于秀媚一路。时贵书被奉为时尚,助推了书风的媚弱。
北宋的书法,直到苏轼,黄庭坚,米芾出现之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他们举起了创新的大旗,旗帜招展处,理论已先行。虽然没有专门的著述,但在众多的题跋和诗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迴别于前人的理论依据。
苏轼《评草书》说:‘’吾书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评草书》所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就是不随当朝先皇帝老爷《淳化阁帖》之意,不趋时贵书。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理论。
在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上,苏轼认为‘’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强调开阔眼界,不能在一种模式框框下讨生活;强调多读书,勤作字外功:‘’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法要进入高境,必须多读书。
通过多读书,广见古人法书,知识丰富了,能理解,明察前人的优劣得失,能去芜取精,助推书法传承的通融和提高学习效率。这都是在书法史上经得起检验的中肯之论。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都有极深的造诣,其书法更是位列“宋四家”之首,历来备受称誉。“宋四家”中除了才华横溢的苏轼之外,还有雄放奇肆的黄庭坚、八面出锋的米芾,以及蔡襄,“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观都存在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那么苏轼的书法观与米芾的书法观有何不同呢?二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首先,苏轼书法力求创新,(创新就是苏轼所推崇的书法观)并且重视天然之美、字外功夫,把“意”放在书法的中心地位,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书法以“二王”风姿妩媚为基础,兼融汉碑之宽厚,魏碑之刚健,其书广泛汲取前人营养,有颜真卿的丰雄,李邕的豪纵,杨凝式的任意,柳公权的清劲;在书法理论上,苏轼徭调“意”和“韵”,不拘古法,力求创新,作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的深厚素养。
其次,米芾的书法观是强调“得笔”,就是执笔和运笔,要能提能按,能往能收,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又称“米颠”,其书法以笔势为最具特点,就像黄庭坚所称:“如快剑入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扎。书家笔势,亦穷于此。”苏轼称赞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苏轼都自叹不如米芾啊,
但不管如何,“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观都是强调抒情和主观表现,“宋人尚意”,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至于苏轼、米芾两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只能这么说,“自成一家”者各有各的成就,后世书法不管是取法苏轼,还是取法米芾,都可得之精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排版教程贴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排版教程贴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