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汝昌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周汝昌书法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书法术语“屋漏痕”、“锥画沙”?
我曾经在百家号文章里谈过这个问题。
我的原文长这样:“屋漏痕者,欲其自然也;锥画沙者,欲其中锋也;印印泥者,欲其鲜明也;壁柝缝者,欲其有力也……”
至于折钗股欲其什么,在这内容付费的年月,暂不告诉你。(此处有笑声)
因为为自己的答案得意,还即兴赋打油诗一首:
书法雅艺,
群氓争趋。
圣贤人物,
亦一余事。
我认为屋漏痕之类的说法,通俗易懂,却被一些自己搞不懂的人神秘化了。
这里补充一点,古代房屋,“壁”指板壁,木板做的屋壁。“壁柝缝”,木板壁裂开的缝,那缝非常有力。
谢谢邀请回答这一问题。
“屋漏痕”和“锥画沙”皆为书法笔法术语,同有行笔须藏锋之意。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屋漏痕是指屋内墙上方漏水时顺墙逶延而下所留的痕迹,因它积点成线,凝重而动感,我们称之为屋漏痕。把这种漏痕形迹用在书法运笔中,比喻中锋用笔,从上到下,自然而然,像是屋墙漏雨的痕迹,蜿蜒而下。形成鼓起的半圆型线条,笔画圆活、沉实、饱满,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它不是挥笔直下,僵硬毫无变化。仔细观察,一钝一挫,一竖一下,如短线合为一笔。这种笔法,有气动神来之妙。
颜真卿在《还张长生笔法》中说:“偶以利锋 (在沙平地上)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此乃悟用笔‘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由上可知,书法中,笔锋聚拢如锥,运笔沉着稳健,如“锥”在“沙平地”“画书”之效。“锥画沙”笔法,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笔意如“河面结冰之湍流”也,因而有“情激而意缓”之说。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即藏锋运笔,以涩势为主,呈点状的片形。线条边缘向中间呈点条状,充分利用笔头的弹性,笔锋绞转,形成以涩济流,线条以点状为主。
“锥画沙”和“屋漏痕”的区别:“屋漏痕”用墨稀,“锥画沙”用墨燥;“屋漏痕”的线条全是黑色,“锥画沙”有大比例漏白;“屋漏痕”如水中带泥欲流又滞,比“锥画抄”回拉力大。
总之,正如程十发所言,书法中笔墨不可太率,宜时聚时应,继而成线,正如在“屋漏痕”和“锥画沙”过程中,由顿挫形成书法的真正活力。
‘’屋漏痕‘’主要取其圆而自然,无起止之跡,有藏锋的感觉。‘’锥画沙‘’主要取其圆浑厚重,有遒劲的感觉。当然这里面也有好多条件限制。比如‘’屋漏痕‘’,若是草房,你只能看到流到墙上的水痕,就象我说的圆而自然。若是古代瓦房,瓦下铺的是笆砖,水痕印在笆砖上然后下行就是无规则的自然形象了。“锥画沙”也得看是粗沙还是细沙。我讲得“圆浑厚重”是指用很细的沙。若用粗沙则笔画两边就有毛糙感了。所以古人对‘’屋漏痕‘’、“锥画沙”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出自他们不同的观感。观自然物象而悟笔法,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如果你有很高的悟性,能‘’得自然之妙有‘’,从自然界获取灵感,有时比死板临帖还重要。
首先要说,屋漏痕、锥画沙是两个书法用笔的名称。
古人关于屋漏痕与锥滑沙的 描述,是源于两个典故。屋漏痕与怀素、颜真卿有关,按史书描述,有一次,颜真卿向草书大家怀素请教 笔法。怀素用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壁坼之路(墙壁裂开的痕迹) 作比喻。颜真卿说:“如何是屋漏痕?”怀素很高兴握着他的手说:“你得到笔 法了。”
锥画沙,是和另外一个书法大家褚遂良有关,搜到的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相传褚 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 ,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 ,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好了,现在说下本人观点,屋漏痕线条与中锋用笔是有直接关系的,史上评价颜 鲁公的书法有篆箍气,指的就是这个这个笔法的特点。
再谈锥画沙的描叙,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各有各的书法与描叙,暂且不提,这里谈谈我对锥画沙的理解就是,笔在纸上行走,要保持“提”这个动作,就是所谓的一分笔,只有有提的这个动作,才能使转自如,笔压很了,是很难做到随时转笔锋的,所以请联想下锥画沙,就很形象,锥子在沙里插很深了,还能自如轻松的转动毛笔吗。再说下,史书上说赵孟頫日书万字(这里我指的是赵体行书)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我理解,赵字的用笔,就是锥画沙。很少码这么多字,希望大家喜欢。
锥画沙、屋漏痕是形容书法"中锋"和"藏锋"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术语。锥画沙就是指具有中锋藏锋形质的点画形态。屋漏痕则是对竖画用笔的要求和艺术效果的比喻。这个说法起源于唐朝。在唐褚遂良的《论书》中说,"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褚遂良是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人。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描述的更详细。
长史曰:“予传授笔法之老舅彦远曰:‘吾闻昔日说书若学,有工而迹不至。’後闻於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泥画沙。’思所不悟。後於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沈著。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理,以专想工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予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书之术,於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黄庭坚说: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屋漏痕,描述的是竖画运笔不可一泻而下,要顿挫行笔,犹如屋漏痕之蜿蜒而下,故谓之"屋漏痕"。这样的线条圆活生动,自然有致,是颜真卿提出。
历史上的书法是不是没有笔顺一说?为什么?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很难答的。
"历史上"?历史到什么时候?
二:在这之前有没有文字?
三:书法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笔顺一说应该是怎么顺手怎么写。笔顺笔顺,只要顺手就行。
各种书体的笔顺因取势不同而不同,但是,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
别在这些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没有必要。
人和室雅中的和字,禾木傍第一笔写撇,第二笔写竖勾,第三笔连横加撇带点一下子就写完了,顺手,方便,易写。可是,写楷书就不行了。
在古代确实没有笔顺一说,只有笔势。笔势与笔顺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的笔顺,是一种规范,目的是为了写好字。书法中的笔势是一种书写技巧,是书法艺术的元素之一。
目前我们的汉语教学中都有专门的汉字笔顺的课,汉字笔顺的规则大概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先进后关等规则。规范汉字笔顺,是汉字标准化的具体内容之一。笔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笔顺是一门技术规范,也是人们书写的规则。所以,笔顺往往是标准化的,是唯一的。
而笔势则不同,笔势包涵的内容更广,书法中的笔势决定了笔顺,也决定了笔法的应用。例如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之间的承启揖让,参差错落都可以说是与笔势有关。
在书法笔顺中,有时候因为笔势的要求,与我们规范笔顺是不同的,例如“有”字,我之前习惯了按照上学时学的规范字笔顺写,都是先写横,再写撇,最后下面的月。但是书法中为了追求笔势的顺畅,书写的顺序则是先写撇再写横,最后是下面的月。
再例如“火”字,规范字笔顺是点、撇、点、捺。而书法中的笔顺,为了追求笔势的连贯,则是先写上面的两点,再写撇、捺。
书法中同一个字也可以有不同的笔顺,不同的笔顺创造出不同的笔势,就会有不同的笔法,也是书家风格的一种体现。例如上面的“必”字,不同书家就有三种不同的笔顺,营造出三种不同的笔势,而点画的形态更是根据笔势,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因为书家处理得当,虽然笔顺不同,但给人的感觉都是天然合理,这就叫做“得势”。
学习书法要更加关注笔势,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势就是关系。”一个字是由很多笔画组成的,书写的时候必须笔势连贯、一气呵成,才能是一个整体。笔画与笔画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有来理、有去意、有入迹、有出痕,“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就是这个道理。
严格意义上,书法是没有笔顺这一说的,关于笔法笔势的理论很多,但笔画顺序却鲜被提及,因此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笔顺,主要取决于书者个人的书写习惯,笔顺的意识来源于最初教文认字的先生,在个人实践书写中自觉形成。
笔顺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遵循着一些具有实践操作合理性的规律,比如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等笔画起落运行一般就近走捷径。我们在临摩古人法帖时,经常搞不清笔顺,原因就是古人写字的笔顺既属于笔法又关于字法,最终目的是结体出势,因此笔顺在书者章法行气全局的考量之内,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不可生搬硬套。
因此,我们在书写中处理笔顺关系时,就要把握好合理性与灵活性。一些江湖写法绕来绕去弄出一些莫须有的牵丝连笔,这就违背了合理性。而在实际创作中,非要按照集字帖上的笔画顺序来,显然也就违背其自然的合理性。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局部。
笔顺,即笔路的顺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情。
至于什么时候什么人首先确认为“笔顺”这一词语,考究不清。
就某一个字来讲,不但古时候人们书写的笔顺不统一,现在也是这样,尤其是行草书。
怎么可能没有笔顺?
有人会拿一些名家字帖来反驳,仔细揣摩会发现,有时候为了书法作品的连贯和需要,有的书法家笔画确实是没有按笔顺走,不过是为了创作需要,比如说怀素和王羲之的草书,,但是,那都是在熟悉笔顺,对笔画的娴熟驾驭才能写出来,不影响字体的美观和整体效果
在初学的时候,他们不可能不按笔顺来写,如果不按笔顺,是写不出来好字的,先横后竖,先左后右。
如果有书法家跟您说他的字没有按笔顺,那都是取巧而已,比如说一笔成字那种,只能说他对笔画是相当娴熟了,至于丑书,按笔顺能丑到哪去?只有不按笔顺才显出丑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汝昌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汝昌书法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