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钢笔行书字体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钢笔行书字体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如此珍贵?
天下三大行书,1,《兰亭序》,2,《祭侄文稿》,3,《黄州寒食诗》。
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随唐太宗李世民的去世而随葬于地下,所以说,存在于世的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也就成了在世第一书了。
颜真卿《祭侄文稿》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的最高代表。富有真实情感的真迹杰作书法与颜本人平时的书品有很大区别。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带着冲动、宣泄、倾诉和激愤的心态下书写的。并不在意技法运用,全是***奔涌,情兴涌到即笔到。运用疾书喷墨抒发愤懑情绪,书写状态正好切合当时心情,悲愤情绪才得通畅。
正是因为思绪的犹豫,矛盾,复杂和躁动***一起,才造就了凝重,沉重,飘浮和许多杀纸枯笔等丰富笔法。正象文稿内容一样,丰富了书法艺术内涵。
最近, 台北故宫将颜真卿《祭姪文稿》出借日本展览,引起颜真卿热。
《祭姪文稿》只是稿本,是颜真卿无意于书的墨迹,却受到历代的高度重视和评价,视为书法珍宝。那么,从书法艺术角度看,究竟有哪些值得传承和吸取的书法艺术价值呢?
大家都知道,颜真卿的书法成就楷书最高。王羲之之后,初四家的行楷书风格,延续了“二王”书风,但已缺少王字气格,且个性风格都不明显;而颜真卿的楷书,史称为“颜体”,他的楷书丰腴雄浑,宽博恢宏,骨力遒劲,这种风格正如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
颜真卿的行书以“三稿”(祭姪文稿,,争座位帖和告伯父文稿)为代表,艺术风格雷同,其中《祭姪文稿》最为典型。
古人说:“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告为官方行文,字体大多为“官阁体”,书简为应急之需,兴起之笔,颇能自然放纵;而此稿是在无法无心,达到心手两忘之境界,奇巧妙意皆为浑然天成。
故《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毕生功力之体现,落笔点画线条圆浑厚实,中锋运笔,是颜真卿楷书笔法的体现;起承转合、转折、提按、正侧锋参合,完全不露痕迹,是为此稿典型笔法,在忘我的悲愤情绪之下,法中无法,法无定法。
明白了上述道理,才能看懂此稿的艺术风格。在似乎看不到点画笔法的书迹中,仿佛能听到颜真卿奋笔疾书笔锋触纸的声音,能看到满纸的笔势飞动。如图一中的“轻、车、都”三字,不见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一招一式,一个个墨块似的字迹,正如元陈深有评“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结体更为放纵,犹如神来之笔,无拘无束,完全抛开工整、均匀和端正,字的大小、粗细变化强烈,尤其到第十三行开始,笔画突然变粗,节奏加快,笔势振荡剧烈,字迹越加潦草,字体开始倾斜,许多字的结构已突破极限,几乎连作一团,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不能控制内心悲痛之情,如图二。纵观全篇,章法上没有任何故作姿态,信马由缰,一泻如注,如图三。
《祭姪文稿》不是简单的颜真卿笔墨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内涵;在于它记述了惨痛的历史片刻,表现了颜真卿的真情,弥补了正史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钢笔行书字体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钢笔行书字体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