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蚕楷书字体硬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蚕楷书字体硬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书法怎么写都没感觉,无法进步怎么办?
看你这个字体,有点像隶书的感觉,隶书不太好写,最主要的是不能快速书写。为什么不从正楷开始练起呢?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练行楷,行书或行草,这些都是日常比较通用的字体,而且有利于书写速度。并且比较美观。
你心太乱了,没有主心骨,有几个问题你没理清:
1.你的字,楷书不是楷书,隶书又不是隶书。你到底在写什么?不知是你心太乱,还是有意创新而为之。
若是想学隶书,那就按照隶书的写法“蚕头雁尾,雁不双飞,蚕不二设”
若是有意创新,建议在你传统书法功底十分扎实后,去创新,去创作。毕竟,你的创新要经起大众的认可、符合大众的审美才有意义!
2.你练硬笔书法方向,是为了突出实用性?还是突出作品性,再兼顾实用性?区别是前者练字快,后者练字慢,因为后者学了太多不适合硬笔实用书写的笔法。
若突出实用,繁体字少学点,意义不大,隶书对于硬笔字也不太实用!你只需学下古贴中适合硬笔书写的部分即可,也不要排斥现代硬笔字贴,别不信,出版硬笔字贴的书法家们,临的古贴绝不在少数,功底是非常扎实的,他们出版字贴是为了书写,为了实用。
现在练硬笔字的圈子里,仿佛硬笔只练古贴才是书法,这是很可笑的,这也是个大坑!
若是突出硬笔的作品性,那就老老实实临贴,不多说了,到时写出的作品古风古味,很漂亮的。但我认为,有毛笔书法艺术在,追求硬笔书法的作品性意义真不大,毕竟,硬笔与软笔书法相通,但硬笔的表现力就差软笔太多了,
一个2000个的硬笔群,能正常速度随意书写很漂亮的,仅仅有很少几个,然而,很多人却能慢慢临贴临得很好,这是需要思考的!
写字要有悟性,对字形要理解,结构配搭合理,运笔到位,才能把握好字的效果,我起初也从字帖练,没学到要领,离帖又返回原样,后来经过十几年的签名设计经验,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书书写教材,八字符,四十结构,笔画练习,全面提高写字水平
硬笔练到一定水平,若想继续提升,则需硬笔软笔双管齐下,将软笔中的笔法,结构内化到硬笔中去,增强笔画形态美感以及结构空间感。
此页字较好的方面有整体齐整,隶味独具,部分字体完成质量较好。
而目前的存在有字形过大,行笔不稳,部分笔画起笔收笔模糊,笔画细节交代不清楚等。
应从基本笔画精习入手,夯实基础,再苦研结体,规整章法,以求进步。
祝学字有成。
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书画同源”吗?我是千千千里马。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中国美术史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颇受争议的。
一方面,从严格科学发展来看,书法和绘画根本没有同源的任何基础。
而另一方面,至少从宋代以来的绘画实践却出现了“书画同源”的情况。
所以说,“书画同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
绘画与书法该不该“同源”?无论从文字发现史来看,还是从绘画发展史来看,都没有“同源”的基础。
但是,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早熟的艺术。它在中国画还非常不成熟的三国时期,就已经有行书和草书了,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已经形成新的书法发展潮流。唐代,基础上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而且还创造了“狂草”,其他书法篆书、隶书基本上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这一时期,画家和美术理论家都注意到书法给绘画可以带来帮助。
因为,晚唐时代已经出现了写意画和水墨画。
书法的用笔,具有一定的形象表现力,书法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四个环节,对于绘画的线条和墨法的表现力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画家也体会到了这种关系的直接性。
"书画同源”是指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它们有共通、共融的相似、相近的方式方法和手笔。在表现手法或技法;特别是在理论技巧和审美笔墨运用上有诸多相通的地方。有些***或名人在绘画的同时,必须题跋上诗词歌赋等题词,然后写上大名,刻上印章。
一个好的绘画***或名人,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艺术,其书法艺术必定也是不同凡响的,因为画和书法是互相匹配的,相辅相成的,否则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必定成不了大家或名人;也难有其突出的成就。
中国绘画和国外的西洋画风又具各不同,西洋画派着重抽象虚幻构想,而中国画风着重笔墨神韵写实之处,就象文房四宝一样,神形兼备,在书画同源中,同质不同体,而又存在一定本质的内在关联的东西。具体细分就是同源同宗,那么这种源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炫染方面
这里的绘画炫染,并不是图鸦,把一幅画添加奇形怪状的染色,搞的不仑不类,叫人看了一遍盲然,似懂而非懂;这里更注重画风的“飘”、和“渺”。
在飘的形式中,有一种轻柔的内质存在,并把这种如影随形的画风拨高一大截,来的更有立体感和形象美感!
渺的体现,就象一层云雾缭绕般,挡在你的眼前,使你看不清眼前的景观,却又能体会到雾去之后的清晰实景!
一书画同源,是业界共识。关于书画同源的问题上大家有着基本趋于相同的认识,就是书画是同源的,书法、国画是从中国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象形文字最开始就是摹物象形,这个时候的字还不算是写出来的,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画出来的,所以在字的出现方面,到底是先画还是先写这个是傻傻分不清楚的,也就是说书画从根上来说是同源的。
二书画同源,同而存异。虽然是书画同源的,但是随着书画的发展,它已经形成了两个独立的门类,直到直到当下,在中国话里面很多人画的很好,但是字写的会很差,有些人字写的非常好,但他已经不具备了绘画的能力,或者画的很很差,由于分类的越来越细化,人们掌握的技术技能越来越专一,越来越专业,就造成了和而不同,虽然书法和国画是同源的,但是发展到现在他已经在走着分道扬镳的道路,很少出现书法和绘画都很精妙的***,当然这只是目前的状况,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及,我相信***正在成长中。
三书画同源,互补共生。书法国画分头发展是好事吗?我认为国画和书法分开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究的是诗书画印,四种能力的***,现在如果人们掌握了单方面的技能,他只算一个工匠,而不能够称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他需要具备这四样能力,只是书法要写得好,画要画得好,诗可以作,印可以刻,这都是基本的能力,只有这诗书画印齐了,他才算一个完整的大家,并且书法和绘画是具有互补性的,经常在绘画的时候,感觉线条绵软没有弹力,老师会建议你去临摹一下字帖,学习一下书法,因为书法的线条与国画中的线条是一脉相承的,虽然现在分为两个门类,但是他在本源上是没有办法分割开来的,所以我建议在国画和书法两方面来说,不应该将他们生生的分开,而是要找到共同发展的路子互补共生。
书画同源,不是我们赞同不赞同的问题,而是我们对“书画同源”知道不知道的问题。
在文字还没有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人们记事的方式,是以简单的图画来表示。文字产生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图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便诞生了文字。
在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各种物类的特征,创造出了以字代图的文字:象形字。远古的象形字。造字法以象形、谐声、指事、会意、转诸、***借六种方法。有形可依的,便依其形。无形可依的、依其声而作。
周宣王时期,史官史籀创造了籀书。即大篆。秦丞相李斯,又创造了小篆。在[_a***_]篆中,我们依然能看见和绘画相似的痕迹。大小篆的笔画以线条构成,结构上象形的形象十分明显。书写时的笔法和画简笔画完全一样。
随着文化不断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字一步一步的由绘画般的书写,演变到了今天的方块字。笔画由原来的线条变成了现在的固定笔画。抛开了历史的沿革变迁,只把现在的文字与绘画来进行讨论,这就是叫抬杠。
历代书论都认同书画同源这一说法。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就像是一幅画,后来演变成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以说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它们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对线质的要求要凝练有骨力。作品气韵要生动。有笔情墨趣。有写意精神。有人文精神。章法结构要奇险等。
现举例说明:潘天寿(18***一1***1)
现代著名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在写意花鸟画、山水画、书法、诗词、篆刻这几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潘天寿书法早年学钟、颜、后学魏晋及古篆汉隶,行草学黄道周、倪元璐,形成自家风格。他的书法和国画画风一样,雄肆奇逸。他的书法和国画骨力劲健,求方折、生辣、雄劲。
书家余任天先生说:"没有潘天寿的书法,就没有潘天寿的绘画″。可见书法对国画的影响之大。关系之密切。
(下图为潘天寿先生书画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蚕楷书字体硬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蚕楷书字体硬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