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严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严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尊卑等级很严的古时宫廷,是怎样规定本朝及属国的文书字体篆楷行草章魏隶的应用要求的?
感谢邀请!读故事,解真相;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
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有点难度,虽然我也算是个书法爱好者,但算不得精通,何况个人的字写的也是惨不忍睹(捂脸🤦♂️),我就用我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教。接下来就是我的回答:
首先我们看一下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从前往后的历史顺序:甲骨文(夏)、金文(商)、大篆(周、春秋)、小篆(秦)、隶书(秦汉)、楷书(汉晋)、行书(汉唐)、草书(汉唐)、宋体(宋)。
从上面的顺序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当今流传下来基本运用的是楷、行、草,都是出现于汉朝期间,随着时代的变跌逐渐完善,这三种字体基本一脉相承,行、草的出现只是为了更方便书写,其基本结构仍旧脱胎于楷书。
所以我认为大篆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官方用字,到了秦统一文字改为小篆,再到汉时用的是隶书,直到魏晋开始逐渐转为楷书为官方用字直到现在(我认为宋体也是楷书的一种,现在通用的印刷体)。
为什么我这样认为呢?因为楷书又叫正楷、真楷,字体方正、端庄、大气,清晰、简洁、一目了然非常适合官方文书往来使用,受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喜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管练什么字体,首先应该练的就是楷书,为百书之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题外话:我最喜欢的楷书字体是文征明的《琴赋》,你们呢?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要求确实挺高,专业性很强
商朝、商朝、周朝文字还没有普及,用于祭祀的龟甲上刻的叫“甲骨文”,青铜器上雕刻的叫金文;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废除了各国文字,选用了简单明了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替代各国繁多的字体。
汉代就渐渐摒弃了秦代的小篆,***用了隶书,东汉时期除了隶书,有了楷书的起源。钟会的父亲钟繇发明了真书,就是楷书的前身,汉子发展趋于完善。晋代盛行行书,介于隶书的简单随意和楷书的工整中的一种字体,王羲之就是代表人物。
宋代也是在行书和楷书改进下,宋徽宗、秦桧这些人人品不怎么样,书法还是不错的。瘦金体是宋代改进的行书体裁,也就是输入法中的宋体,汉字完全成型。除去清朝局域使用过女真文,元朝使用过蒙古语,其余的都是汉语,和现在没有大的区别。
导语:这个问题相对来说非常专业,并且很难回答。每个朝代对于文字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里仅能简单描述一下,算不上回答。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大概有三千多年,夏、商、周三朝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百姓使用的基本是甲骨文、金文。不过因为不同时期,不同诸侯国之间有很大差异,辨别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末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始皇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统一文字,将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字体进行了统一。官方统一要求在文书上使用篆书。后期又有了隶书(官方使用的简化的篆书)。到了西汉时期,宫廷官方基本使用隶书。三国曹魏时期,钟繇创立真书(楷书),到了唐朝,楷书非常盛行,唐楷成为了后来汉字的标准字体。汉末出现了行书(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 到宋朝在楷书、行书的基础上增加、使用 宋体字。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
古代宫廷文书要求不同
古代等级要求森严,上书时的字体基本都是通用型的。因不同朝代,通用的字体是不一样的。如***建立的皇权,基本都是使用汉字。字体上有隶书、楷书、还有章草等等。而少数民族***,基本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比如元朝官方的文字使用的是八思巴文,汉字的字体很少见到。清朝要求重要的文书,需要有满、蒙、汉三种文字。
对于属国要求使用什么文字,在下确实不知。望知道的给予帮助。
战战兢兢地不敢说,到底啥意思呢?
科举制时代
先说具有代表意义的科举制。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基本上都是用楷体。各个朝代的细分字体略微有不同,唐朝用的是楷书,宋代用的院体(趋时贵书),并非楷书的某一种。不过,宋代科举开始用誊录来规避***,誊写的卷子一般都用唐楷。元朝有对科举制不大感冒,后期才开科,应该也是用楷书。明朝、清代用馆阁体。作为选拔官员所用,自然也就是训练其书法,用于公务。嘉庆皇帝曾经因蝇头小楷掺入碑刻体而发愁过,后来进行了修正,统一了楷体的笔画。这也是公文所用的字体。至于属国,知识所及,未见规定。
没有科举制以前的时代
夏无文字,结绳记事。商朝用甲骨文。西周开始出现大篆,一直沿用到战国,战国时期,字体开始作为一种国家象征,出现了美化现象,只有秦国依然延续了周王朝的大篆。广义上的大篆也包括金文和石鼓文。战国后期,诸子百家的影响,各种字体开始也开始出现,草篆或古隶。秦朝统一后,用小篆统一文字,又称为秦篆。秦古隶也同时并行。西汉到东汉期间的两三百年,隶书因为更容易书写,逐渐取代小篆,并且由隶书开始发展出来的章草、真书、行书,东汉末年,楷书开始出现。三国时代的钟繇是个关键人物,隶书到楷书的过程就是由他完成最后一厘米。曹操也对楷书情有独钟,下《禁碑令》,全面要求推行楷书在公务活动中的运用。
如果想知道各个历史朝代通用的文字,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各个历史时期的碑刻。
如何写好褚遂良阴符经?望各路大神支招?
阴符经是褚遂良楷书中的代表作,为历代书家所重视。特点是:银钩铁画,用笔细劲,间以重捺,楷法行意,灵动秀逸,结体多方,正气堂堂。
现分享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笔弹性要好,兼毫、狼毫为上,纸要选择墨水不容易洇开为佳。
二:先把各种笔画的笔法动作弄清楚了,比如说尖起笔、方起笔、圆起笔要怎么写,中锋行笔要怎么写,收笔要怎么收。每个笔画要做到起行收一气呵成。
三:阴符经有明显的行书笔意,对于初学者来讲,结构较难把握,可先用摹,如果喜欢写大一点的字,可把字帖拿去放大再来摹,字的大小以五厘米到十厘米为佳。待结构有了初步印象,再对着字帖临,临完要与字帖比对,自己当老师,认真找不足,找到了不足,想办法改过来,就进步了。对不好把握的结构可多摹几遍!
[_a***_]书法没有捷径,但有方法,那就是不要盲目抄写,要分析,多读帖,找规律,楷书都有规律可循,找到了规律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先易后难,由简到繁。
祝:早登大雅之堂!
褚遂良《阴符经》,古秀飘逸、宽绰而有简远之气,含有隶意。
其用笔速度较快,中侧锋并用劲挺虚灵而骨力内含,线条以提为主,干净果断。轻松自如,得心应手。
虽笔画纤细,但也时出厚重之笔,增加对比关系。结字紧结,似欹反正。主笔夸张。线条虽然独立,却有暗连关系。偶有牵丝相连,深得“二王"行书之意。节奏感强,自然而有天趣。
清代有书法理论家云:"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褚遂良所书。)
视频加载中...
《阴符经》与《雁塔圣教序》均为褚遂良代表作,其行笔极为灵活,虽是楷书,但行笔中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笔势纵横清晰,轻松自然。《阴符经》比《雁塔圣教序》更重自然天趣,楷中兼行,它更加强调行书的书写性。要写好它不外乎下面几方面:一是强化字法训练。它的结构方中见扁,犹如隶书,总体属内紧外松,撇捺开张,疏密对比强烈;二是加强笔法运用。此既有"二王"遗风,又有魏碑雄强之气,方圆兼用,要尽量把此两者运笔和谐统一,做到古意尽显。同时还要注意行书笔意与隶书笔意的运用,特别是撇与捺的行笔,要做到不浮不滑,在灵动中里示出稳重厚实;三要注意章法的灵活运用。传统模式是打界格填字,字字独立,但要让每个字有一气贯通的感觉,这就要求理清每个字间的快慢节奏韵律,切不可状如算子,犯了楷书的呆板之象;四要多读帖。多读帖是整体领悟原帖精神与气质的重要一环,从整体到局部,从字法到章法,从笔法到墨法的全方位认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本人也不是大神,和题主一样,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看了题主的问题,正好,今年初临了一段时间的《阴符经》,初次接触,没有太深的理解。但就个人的感受而言,褚遂良这本法帖给我这样的感觉:
1. 用笔上保留了六朝时期的基本特征:飘逸、自如。给人一种闲适的隐士之风。
2. 无论用笔还是结字,比较注重虚实相间,既有六朝文化的绚丽,也保持了秦汉的古朴。
3. 取法挥洒奔放,意尽方收。以方正的强雄追求整体的飘逸。这点是我在临习中感受比较深的。
附两幅自己的作业,与题主交流。个人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雅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严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严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