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圆润的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圆润的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孟俯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
确实是这样的,赵孟頫是元代的一位杰出书法家。他的楷书作品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展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他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后世许多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孟頫不仅在楷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书、草书等其他书体也颇具特色,被誉为“书坛泰斗”。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瑰宝,备受鉴赏家和爱好者的青睐。
行书横版书写的规范是什么?
软笔行书多为竖写,写作品的目的。横写行书的多为硬笔行书,实用性强、或随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
硬笔行书要有一种节奏感,好的行书,像一排山一样,是迭宕起伏的!或者说,要有收有放!
在字的收放、节奏上上,我也在学习中,但为了方便举例,就拿昨日的随抄示例了,如下:“每个人的笔迹都是其个性在纸面上的投影。”
“每、笔、都、其、投、影”这几个字,像高个魁梧的军人一样,自信神气!主笔要突出,架子更稳,写的要张扬,略大一点!
而“个、人、的、上”,这几个字,尽量写小一点,因为结构相对简单,像天生的小家碧玉,不适合跳蒙古舞蹈!
“在”字可大可小,写成行书时,可大一点,写成草书在时,可小一点,总之,这是需要你写字时的心情、手感的。刚才铅笔试写如下:
2.不论字的大小,每个字的重心,尽量是在一条线上,比如,有人会问,红字中的字有的并没有在一条线上,尤其是第二排,有点歪了。
原因很简单:我水平不到哈。我自幼写字姿势不好,离纸太近,所以到现在总是写的歪歪扭扭!
具体原因见下图:
根据书写者的水平和爱好,字可以写在每行的正中央,也可以写的紧临下划线。
综上,如果字的结体、笔画上没大的问题,个人以为,硬笔行书横写,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多。整体上大方齐整,又收放自如,就很好了!你觉得呢?
关注我,为你提供最真实有效的练字经验和行书示范,一起学习进步!
硬笔行书可以纵着写,也可以横着写,这个没有既定法则。行书应是最能诠释真性情的书体,硬笔行书也一样。抱庸认为,硬笔行书只有先做到随性、质朴,才能顺畅、圆润,匠气太足反会扼其生气。
一般文字摘抄类的硬笔行书,横着从左右写即可,主要把握的是行间距,也就是毛笔书法上说的章法。总的要求是大小相宜、疏密得当。
如果是参赛作品,则要更讲究一些,一般要用硬笔书法专用纸,带红色横线的那种书画纸张。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节奏、合于章法。我现在手头上没有这种纸,用白纸替代,道理上是一样的。
如果是写古诗和现代诗,要注意每句换行,这样主要是为了书合诗意,让读者看起来更直观。比较下面这首诗,写得就有点局促,行距小了,压在一起不够舒展。横着写硬笔行书最大的弱点就是每行之间写不直溜,上下左右对不齐就显得凌乱,毕竟不是楷书,这个度不容易掌握。
写旧体词的话,就是每首词有几阕就分几段,每段起首空两字。行书更重在整体美,字的味道、气势、衔接呼应关系,需要从一定篇幅的字集中体现出来,因此,硬笔行书写词比写诗更方便一些。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古式:书写方式,竖式,由右到左排列,必须有列,可有行或无行(有行有列或无行有列)落款在左边,但上下不可超过正文!在右上角盖引首章(在第一之第三个字的右边,但不能高于正文!
赵孟頫行书集字《龟虽寿》,感觉如何?
1、我不是很喜欢赵体,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反正看上去总觉得不是不喜欢。
2、赵孟頫很强调笔法和字形。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赵体,但是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还是值得赞许的。
3、赵孟頫可不止是书法四大楷书家之一,其书画诗印是当世四绝,流传至海外被许多收藏家收藏。一个人能有一绝已经了不起了,赵孟頫乃书画诗印四绝,可谓大写的NB。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感谢邀请:
我国书法历史上有很多集字作品,这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种宝贵的书法遗产。它使一些遗失的书法原作的书体和书风得以保留,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
这帖《龟虽寿》集字我感到还是很不错的,从字体的选择上,是赵体中期的风格了,在字的笔画上已经显出了成熟期的老道沉稳,有一种洗尽铅华始见真的韵味。这种风格已经看到书者没有特意去经营的功利心理,没有了刻意要去展示笔法上的技巧和摇曳生姿妍丽之态。已经没有表达上的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是那种平淡疏朗的散漫而又自然而然的平和。
历史上,集字的精典法帖《圣教序》之所以著名,就是在众多的王羲之作品中选字集成的。而且集字者怀仁精心操作,多年乃成,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欣赏书法和练习书法的范本。集字的有利方面是可以选书家最优字体,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字间和行间的关系及空间位置,从而让作品的意韵表达的更充分。集字对集字者也是一个深入研究名家书法和自身提高的过程,容易掌握书家技法的精髓和书法风格。但由于对书法的理解和手感上的不同,集字过程中,字间和行间的连贯性和气韵的流畅方面难免存在不足。在全篇的章法的完整上,还是要注意整体性的要求。这幅集字总体上还是表现了赵体的“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韵味上也能够趋向飘逸超然之态。
再从曹操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作成于作者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迟暮之年。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这首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应该是这首诗的华彩部分,也最能体现全诗的主题。所以,在书法的表现上,应该在这几个字上在整体作品中突出出来。
我感到,这帖集字如果用赵体晚期已经形成了其书风的字体会更能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因为赵体晚年的风格,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赵孟頫50岁以后,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风格变得苍劲与练达,已经多数转向了李北海的面目了。这与书家的阅历、心境、年龄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就如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虽然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但做事也不会那么的急功近利了,知道了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有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明智认识。到了这个年龄,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已经处事超然,看淡了荣辱富贵了。象赵孟頫的《杭州福神观记》,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些时的书法更加炉火纯青,用笔去掉了修饰和妍秀,起笔更加直接沉稳,筋骨毕现,老辣雄浑,刚健深厚。这样的字体配上曹操《龟虽寿》的豪迈,苍劲,老当益壮的诗文,欣赏起来,会更有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圆润的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圆润的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