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种行书酒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种行书酒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毛笔行书有什么好的字帖推荐?
谢谢邀请!前一段时间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再***过来您看看,是否有帮助。
我认为自古以来,行草、行楷,包括行书最好的还是王羲之的字,无论古今书法家怎样创新,其实都没有跳出王羲之的规范,建议学习行草、行楷书优先选择“二王”体系的字帖。
一、王羲之的行书是当之无愧的行书之宗、天下第一,初学临摹应当首选。
行书应该是楷书和草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书体,行楷则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在在魏晋时期由隶书发生第二次隶变之后诞生的,这个时期正是王羲之书法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的楷书、尤其是小楷达到了高峰,其行书也在草书和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兰亭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唐太宗李世民视国珍宝,死后还要带到墓中,他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唐太宗推崇,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均被后世所临习,其书风遗韵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学王羲之的行楷、行书和行草,建议从《圣教序》、《十七帖》和《兰亭序》入手学习,尤其是《圣教序》可以作为入门书帖。
二、同时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名家行书,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功效。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家,不少是传承了他的书法风格的,在笔法、结构等方面同“王体”书法一脉相承。比如唐朝的欧阳询、元朝的赵孟頫等。
学习行楷书法,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兼学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体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韵味,很多书家也称他的楷书为行楷。如果要学赵氏行书,他的“秋声赋”、“秋色赋”都很好,其他类似的墨迹书帖也很多,完全可以临摹学习。
行书的字帖有很多,经过历史验证的,大家都在学习的就是好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性格平和的,可以选择王羲之,赵孟頫,李邕一路。
性格大气的,可以选择黄庭坚,王铎等。
有点小怪异的,可以选择米芾,张瑞图等。
主要还是自己喜欢哦,又切合你的风格。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今日分享书法学习***——
关于毛笔行书的取法,建议取法二王一路,当然从“取法乎上”的角度考虑,直接取法王羲之为佳,因为后世名家行书,基本上都有王羲之的影子。
今日推荐的是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此碑为集王书十大家之一,其名声仅次于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其实古人认为它比《圣教序》更加传神。
据说,唐代怀仁和尚等人花20余年时间集出王羲之《圣教序》以后,受到皇上的嘉奖,一时集王字成风。其中就有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人又集了王羲之行书《镇国大将军吴文碑》(简称《吴文碑》),721年(***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
后因不明原因沉睡地下几个世纪,明万历年间出土。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因只有半截,未受重视,长期被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后来一位叫王尧惠的人看见了,向当时郡守报告,将该碑移至西安泮宫,方才名扬于世,现该碑存西安碑林。
《兴福寺半截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后人推《圣教》为集王字第一,《兴福寺半截碑》仅次于《圣教序》。其实,《兴福寺半截碑》在很多地方优越于《圣教序》,简单说就是更加“传神”。
请问醉酒后写出来的书法,跟平时会有多大区别呢?
谢谢你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来回答,谢谢了!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酒醉后,而是在微醺状态下,写出的字也该留点心眼。
醉酒后写出的字肯定不叫书法。执笔的手晃晃悠悠,写出的字颤颤巍巍,松松垮垮,你能想象的到字的模样是何样。
微醺状态下,人的艺术天赋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达到一个忘我的超然脱俗境界,尽情的泼墨挥毫,那是一个了得。
话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年少得志的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名浙江名流才俊在山阴兰亭饮酒作诗,一番诗意***过后,王羲之也是状态极佳,带着微醺的感觉,提笔为兰亭诗集作序,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洋洋洒洒,一气哈成,遂成传世经典。
后来,王羲之多次重写,包括模仿微醺状态,都不曾达到甚至超越。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对酒也情有独钟,但醉后写出法和酒后写出的书法,还有正常状态下写出的书法三者之间肯定会有所不同。先说正常状态下写的书法,一定先用脑子从每个笔画到结构,章法都要有个画面感,而且写的时候也很严谨。说白了就是认真去写,用心去写。
酒后写书法,随意性比效强,用笔,用墨也比较大胆,有时挺夸张。
醉酒写书法,首先要看醉到什么成度了,如果笔都拿不稳,站着都乱晃荡,那就不是书法了,微醉还行,落款可以加上酒后书,或醉书。因为醉书肯定有些小问题,免得让人认为你就是这个水平,总之不论怎么书写必须要有扎实基本功,
书法的高境界:既有法,而又无法。这个无法,通常是借助外在因素实现的,比如:喝酒的微醉,较醉,大醉,就是其中的外因条件,而内在因素书法的法,功底越深厚,越娴熟自如,表现书法而无法时,越有“无法"的法度乖规则。典型的名碑名帖,都有其共性,是书者个性的极致完美展现。
我是四为堂主人解疙瘩。我来试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肤浅认知。
我承认醉酒之后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会与平时的水平有差别。毕竟酒之为物,乱性之王,一定会对人们心手神经产生极大干预作用,不过是不是都是正能量就不一定了。
我不喝酒,没有醉后写字的体验,不过我感觉如果让我喝醉后去写字的话,多半不能像李白作诗那样才思泉涌,斗酒诗百篇而且篇篇皆精品。反而很有可能是胡抹乱画,篇篇皆废品,浪费纸墨而已。
李白是天纵奇才,性情才情是个特例。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酒成就了李白。而有些人恐怕醉酒后反而什么都干不了呢!
王羲之所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在这样一种微醉或者半醉半醒的状态下写就的千古名篇,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所写非常震惊,又反复写了数十遍也比不上当时写的这一篇。
从这个奇迹产生的过程也证知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借用曲水流觞这样一种方式来举行雅集活动,也是因为酒的确具有一定的放松神经、助推***灵感、调动创作欲望的作用,以达到物我两忘、心手双畅的目的。
从古至今,酒后诞生的书法名篇还有很多,比方说:被称为“癫张”和草圣的张旭的《肚疼帖》、怀素(醉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爱酒歌》、赵孟頫的《酒徳颂》等等,反映出诗歌、书法和中国酒文化的交互影响。
酒虽然有一定的“神助”作用,还与醉酒的程度有关系,也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实际水平和文学才情有很大关系。因人而异,并不一定。
更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酒醉之后容易成功的书体多半应是行书草书等比较快捷流畅飞扬飘逸的书体,而楷隶等比较偏静的字体则鲜有成功佳作。
虽然,酒对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我还是不倡导醉后书法或者说为创作而故意醉酒,这毕竟是有相当副作用的,有不少艺术家因为嗜酒而丧生或造成悲剧或颓废的事例,警醒我们不要对酒过于迷恋。
我喜欢静,更喜欢静态书法,我喜欢品茗之后听着音乐进入我的创作状态,于是我认为,酒对我无用。以下是我写的,望大家给于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种行书酒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种行书酒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