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可连笔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可连笔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零基础能练行书吗?临什么贴?
零基础当然能练行书!根据题主描述的情况,建议练习文征明的行书。
文征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书法造诣极高,主要取法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以创作的行书作品水平最高,他的行书温润如玉,看着非常舒服,题主想用行书的笔法写钢笔字,这个是最合适不过的。文征明留下的行书作品非常之多,为学习取法提供了方便。
1、字形宽展、笔调舒缓
2、有收有放、中宫内敛
3、笔断意连、气韵流畅
你好,当然可以练习。
可以选择《集王羲之圣教序》,本帖里乃集字而成,里面汇集了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以行书为主,学习此碑,可得行书正统,并且有助练就沉着灵动的笔法和险俏多变的结构。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水墨蘭亭》头条号交流学习。
学行书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楷书基础。
1、从结体上看,行书因承楷书而小变,基本不改变楷书点画的方位和字的体势,只是在增加了游丝相连,改变了某些点画的情态,让字变活泼了。如果会写楷书,写好行书就很容易。
2、从用笔上看,行书书写速度和节奏快于楷书。行书之于楷书,不像楷书之于隶书、隶书之于篆书,有一套刻意创造而明明区别于前者的点画形态和用笔方法。行书的点画形态和用笔方法基本因承楷书。
所以说,学习行书必须从楷书入门。楷如立,行如趋,立且不稳,快走又谈何容易?当然,写好了行书反过来对楷书也有益处。
回到你的问题,你可以在练习楷书的同时学习行书,潘伯鹰先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笔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当今,书法教学、自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训练方法也应有尽有,无疑给初学者零基础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便利而充足的学习条件。
以我多年书法教学经历,我觉得,行书完全可以直接学。但是,必须按特定的〈书法训练操作规程〉做,一步一步的练。否则,欲速则不达,容易误入歧途,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如果不按照上述如图所示,没有一系列基本功训练过程,直接临帖是绝对不行的!
关于零基础选什么字帖问题,我觉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笔性,有针对性的选学某一个范本。
以我多年学习行书的体会,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议从李邕、宋高宗、赵孟頫、文征明、乾隆、成亲王等书法中选择自己心仪的入手。如图:
等行书技法熟练之后,再学王羲之、王铎、米芾等个性突出、难度较大的行书字体。如图:
一、最好按原帖原大对等练习,字体大小控制在5厘米以下,如中楷、小楷为宜,千万不要写大字,字越大训练难度就越大。
二、建议***用〈潘氏三指执笔法〉,如图:
友好。你问零基础可以练行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你如果没有书法基础,练习字来有些吃力,弄的不好,还有可能引起你的悲观失望。非下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向你举荐古代的几位行书大家,一是赵孟頫,二,米芾,三,文征明。以上三位都是来自传统的行书大家,他们的行书表现形式各有千秋,值得一学。当今,大一点的城市书店都有类似的行书帖子出售,价格也不是很贵。以上对你希望有所帮助,祝你有所收获。
我们常说书法有真草隶篆四种体式,那么行书是不是独立的书体呢?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甲骨文是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3000多年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汉字形体演变相适应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其实,行书是出现最晚的一种书体,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一种书体,因为使用的人多人们才将其独立地称为一种书体。规范的说,中国书法就四种书体,即真(楷书)、草(草书)、隶(隶书)和篆(篆书)。
一、篆书
篆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篆书包括秦之前通用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通行于商代。金文为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产生于商代后期,通行于周代。对文又称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字体。狭义的篆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的标准字体,即小篆。它由箱文演变而成,字体更加简化,写法相对固定,笔画匀实,线条流畅,结体瘦长,章法整齐。小篆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汉字的第一次大统一。
二、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演变而来。始创于秦代,汉代日趋成熟,成为通行字体。
隶书与小篆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基本笔画开始形成。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笔画连续,只有直线、弧线,隶书笔画平直方折,笔画断开,并形成横、竖、撇、捺、点等笔画,基本完成了汉字由图形到符号的变革;二是结字趋于简便。小篆中有的字结构复杂,比如“尘”字,写法为三只鹿在土上,意思是扬起尘土,隶书写法则只取一只鹿;三是字形由长方变为扁方。小篆的结构为长方形,隶书则是扁方形,为以后的方形楷书奠定了基础。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成,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达到顶峰。唐代初期,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瑛等楷书大家。唐代中后期,相继出现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楷书大家,号称“颜筋柳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楷书的最大特点是笔画定型,[_a***_]具备,法度严谨,可作楷模。楷书把隶书的波磔改为平直,字形扁方变为正方,形成了方块汉字,且字体简化,便于识记。楷书的出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成为应用得最多的字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草书
草书源于隶书的草写,有章草和今草之分,始创于汉朝,盛行于晋、唐。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通过减省笔画和互相联属,书写更为简便,但仍保留隶书波碟,字和字不相联属。章草流行于东汉章帝时期,相传东汉张芝擅长章草,被誉为“草圣”。今草到晋代走向成熟,笔画曲折,体势连绵,书写起来灵活流畅,王羲之、王献之均为今草大家。到了唐代,草书达到第二个高峰,在今草中生化出狂草代表书家有张旭、怀素,书法史上号称“颠张醉素”。草书,尤其是今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一直流传到现在。“当代草圣”于右任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创立的标准草书,被称为继章草、今草、狂草之后的“第四种草书”。标准草书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到广泛认同和喜爱。
五、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东晋时达到顶峰,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及之后的宋元明清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以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节、蔡襄)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书法史上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因其实用性和艺术性较强,至今影响不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可连笔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可连笔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