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典用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典用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隶中草书”之称的是什么?
隶书草写,是从秦代的草隶演化出来的新书体,叫章草。从汉元帝时史游通过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章》,使这一新书体规范化了,这就有了章草书体的范本。
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缠饶,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以横取势,章草省掉埭的蚕头保留了雁尾,使雁尾重筆挑出,提高和加快书写速度,从而对軍事情报和信息的传递,上朝记录都非常使捷,很快就取代了隶书地位。章法是从隶书发展而来,横向取势,具个有高古渾穆的气象,到了隋唐,已逐渐退出书墵,几成绝响。
章草这种书体极具品位,文人墨客及书家最为向往学习的。汉魏时游,皇象作《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漢章帝,蔡谈,曹植,司马懿,王羲之,王献之都善章草,其作品真正传世却寥寥無几。
有“隶中草书”之称的是章草,也称古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也可以说是隶书的快写,有明显的“蚕头、雁尾”的波磔特点。说是古草,它不像今草的“一笔书”那么连贯洒脱,有点像秦代的古隶。
“章草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而演变成的标准草书……”(如图)
章草作品《出师颂》。
感谢邀请!题主“隶中草书”大概是一个新造的词。书法史上没有“隶中草书”这样的词儿。但是,不妨我们猜一下,所谓“隶中草书”,大概就是“隶书中的草书”这个意思吧?
那么,隶书之中有没有草书?我们说,肯定有!因为隶书本身就是从“草书”中来的。
隶书诞生之日,正是篆书做汉字的“标准字”的时代。隶书大约出现在战国初。即公元前400前后。当时,这种“隶书”还是篆书的身段,只不过写得比较随意潦草罢了,但是,这种写法比篆书要省事一些,所以,在下级的皂隶之士中间非常流行,到战国末年,这种隶书一直流行,并且比较潦草。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平复帖》,应该感谢民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的收藏,新中国成立以后,张伯驹把《平复帖》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平复帖》是隶书中的草书,所以文字非常难辨,启功先生花费很大精力,终于完全解释出文字了。
《平复帖》意义非常重大,它向我们讲述了汉字在魏晋时代的生动画面;隶书,除了我们印象中的《曹全碑》那种写法,伴随隶书“正楷”的还有“行书”,即像《平复帖》这样的潦草写法。
因为陆机那个时代,写字主要还是隶书为主体,也是日常应用书法的普遍习惯,《平复帖》比《兰亭序》早了约70年,即使是王羲之写《兰亭序》的年代,隶书依然是当时的书法主流。我们就可想而知,西晋时代的草隶已经写得这样熟练。
没有“草隶”就没有行书,也就没有后来意义上的楷书。因为,草隶本身就是对隶书的突破。
除了《平复帖》这样的草隶,还有与陆机同时代的大书法家索靖创造的章草,也是草隶的一种风格。
谢谢邀请!隶由篆书来,春秋战国七国文字杂乱,又因战乱,形成草篆,其萌芽则隶变,如汉简,民间书体的演变渐变章草急就,艺术的变化在人民生活中,统治阶级最终完善它,故流传汉章帝创"隶中草书"之章草一说!
书法的演变很有意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人们在书写过程中,由小篆的便捷书写产生了隶书。隶书产生后,再次快写产生了草书。
早期的草书称为章草,故古时又把草书称草隶,甚至有学者认为,楷书也应归于隶书。
章草与今草在字形上有较大区别,陆机的章草《平复帖》至今仍有一些字无法识读。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为什么现代草书辩认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释文,而古帖中很多释文字还用“□”字代替?
所谓草书,就是舞者,就是奔者,不是静者,不是行者。舞者、奔者,时而跑时而跳时而翩翩起舞,袅娜多姿。但都是人的身影。写字也一样,楷书为静,行书为动,草书为舞,都是写的汉字。现代人写的草书好认,就是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了,再加之,当前的书法教学体制,不让变,不能变,古人的笔意墨味,甚至连古人的神韵味,也要得到几份。所以说,现代人的草书好认还是有道理的!
古代作品里经常出现很多识别不了的字,现代的字帖里编著者认不出来,一般都用“方框”代替,不少草书之所以识别不出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字帖不清晰,很多字帖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如风吹日晒的自然风化、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等等。
这些碑帖漫漶不清,同时有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后世考证的学者就会辨识不出来,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2、还有一些作品里的字,只是在当时社会上短暂的流行了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人使用了,断层了,文献上也没有记录,后世也辨识不出来。
3、草书,尤其是大草,因为书写速度太快,加上有些草书的符号很类似,作者也可能有写错字的情况,现在当然也认不出来。
但是大部分草书作品,后人都能全部辨识,我们现在学习的草书,都是最成熟的草书,每一个字在草书里都有固定的写法,是可以辨识出来的。学习草书的人看懂草书作品都没有问题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我认为现代草书辨认度远没有提高。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即使你是学草书的有的字也是很难辨认的。因为草字要比楷书,隶书,篆书,行书最难辨认一种字体。神出鬼没变化多端,如一个《黄》字能写出许多许多不同的黄字来。而且造型也很独特。如果不标注,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草书要想辨认,首先是要学习草书,掌握了它的规律也还是容易辨认的。但汉字太多再加上每个字有几种写法,要想学起来还是费劲的。
我现在每天发表一篇文章,每天一个草字,这个字有几种写法。我们再写草书时,遇到这个字怎样写的好。怎样用运,怎样不雷同。这是每个人在学草书之前要做的事情。1,首先是辨认2,每个字能写出几个草字来,不然遇到相同的字写一样的就不好看,必需能写出几个不同的草字。这是学草书最起码的要求。当你这两点学好,写起草书来就轻松的多了!我对怎么学草书经验还是蛮多的。
古人的帖子用“口”这个呼号,是因为这个字模糊认不清,才用这个呼号。所以古人的帖子时常能看到这个呼号。如这个图片孙过庭书谱,你会看到这个呼号。就是因为不认识,模糊分不清。你看到没有我把它标注上去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有些人不认识,有些人还是能认识的。仅此而已。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涉及到草书分类。古代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笔画多带隶意。今草有说是楷书演化而来,有说是章草演化而来。实际上我国自文字创造之处就有真、行、草之分。篆书有真、行、草。隶书也有真、行、草。是顺应书写简便、速度快的要求产生。
今草的概念,是古代的今草。传到现在也近两千年了。
当代草书的划分有点乱有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两分法简单而笼统:章草和草书。四分法是: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小草就是行草。大草就是汉末以来的今草,也称独草。以单字为主,偶有相连。狂草是以夸张、张扬个性也目标的,很多走偏的书家是以你不认识为目的的。三分法是剔除行草。大草叫草书。这样就成了:章草、草书、狂草。
好吧,是不是有点乱。当你说草书的时候就得先澄清一下,你指的是什么。
现代人写的草书有行草,这个好辨认,不用释文。大草因为单字为主也问题不大。狂草就难任了。没关系,只要笔法、墨法、章法还好,能感觉到美就行。写狂草的人其实不少。只是流行起来比较困难,不认识的字你愿意挂起来吗?
自古至今草书都有释文人不认识的字,有的可能除了书家自己,无人认识的。
手机打字挺辛苦,希望大家给个赞,转发一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典用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典用什么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