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观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观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
书法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中没有大小完全一样的东西,参差错落产生美。
书法,包括楷书,都是要讲究大小错落的,这一点,上面有些人回答是不对的。大小过于整齐划一,古人称状如算子,如算盘珠子串在一起,有何美感?
书法中的避让、参差、浓淡、欹正等原则来源于生活,是历代书家总结出的基本审美原则,这是我们写好书法的基本要求。
一个最直接的比喻,行书如人行走,如果给你那么多束缚,你能走的好吗?行书的错落有致,就如人自由行走一样,不是每一步距离都一样,更不是一个姿势端正不动的去走路。行书是有很强的韵律感的。这个韵律感就是由行书的书写速度来决定的,行书书写明显快于楷书,速度加快后,每一个字的安排就不能像楷书那样刻意去安排大小空间了。因为没有时间去考虑安排,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这类书风。也就是大小错落有致,姿态万千感很强。
另外行书字体也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因为有了行书的韵律感,才启发后人在书法创作上的灵感激发。包括对笔法的创新和应用。行书大家首推王羲之,其次恐怕也就属米芾对行书创新最有见地了。
他的行书真正做到了活灵活现的大小错落有致,让作品整体生机焕发,百看不厌。而且米芾的行书深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在其基础上,领悟到了八面出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米芾所创,但是其实这种出锋感在兰亭序中是若有若无的体现过的,只是王羲之那个时代的书法精神并不强调这个功能。毕竟那个时代以记录为主,而宋代书法已经开始慢慢的过度到了艺术范畴。米芾就将这种八面出锋感的概念提出并笔法艺术化。这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
行书的书写自由和自然,打破真书的方正的造型,以字的自然意象和吸收自然意象入笔,通过笔法和字法造型艺术创作,字的笔画本来就是多少不一,多笔画的写大点、少笔画的写小点,左右结构的写得宽一点,上下结构的写长点,自由自在的走路一样再直的路走起来还是有点弯曲的,走路也会时快时慢;像音乐会有不同的韵律和节奏一样;就像我们听交响乐;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感受不同.点和线融合对比。
实现中和之美:大小、疏密、正欹、向背、错落、方圆、曲直、呼应、动静、收放、擒纵、松紧、黑白等等对立统一与险中求稳.这样才有变化万千,生动有趣。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深邃的内涵。行书字体的大小就是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字的大小错落有致,上下呼应,笔法如行云流水,能给予赏阅者如痴如醉的视觉美感,慰藉心灵,赋予***。非常感谢行书作者的辛勤劳动!悦学乐书不愧人生幸事!谢邀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于学书法的朋友一定要弄明白。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这与行书的属性、节奏、韵律、章法、意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说如下:
中国书法,楷书、篆书、隶书一类,以静为美;草书以动为美;而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宜动静结合,从而使静止在纸上的字体,产生神***飞扬、生机勃勃的韵律之美。
整齐匀称,严谨统一,如一队队有纪律的行伍,这样的布局适合楷书一类。而行书、草书不同于楷书,切忌布如算子,字字大小一样的行书是一种刻意安排的结果,反而显得很做作、别扭。这一点在苏轼的文人书法中体现最为突出。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行书大小疏密,错落其间,如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例如《兰亭集序》,首尾相应,笔意顾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脉相连,行书布局非常优美。
以上所说,既是前人经验总结,也是个人学书心得体会,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当前字体中哪一种行书体比较好看?
对于行书来说,最好看的就是王羲之的行书。
对此喜好不一,见仁见者,但绝大多数人喜欢王体行书。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学习王羲之行书之难点,除了其独特完美的笔法结构布局外,还在于其流传的书法作品较少,且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并缺乏真迹。王羲之较大的行书作品《圣教序》系列碑文,也是由集字而成,临摹起来,除非进行个性化改造,这个需要极高的水平,否则,总会给人气韵不畅的感觉,当然,临作亦很难出彩。
可以选择的法帖有《圣教序》,《兰亭序》等等。再低几点的还有颜真卿,米芾,王铎等人的书法!
好的行书应该是方圆兼施,刚柔并济的,不能一味地圆,也不能尽是方,有方,有圆,圆中蕴方,才是行书最高端的要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观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观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