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则天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武则天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武则天封禅记碑文?
全称“大周封祀坛碑并序”,位于登封市西1.5公里万羊岗封祀坛遗址上。已倒伏,部分被土掩压,外露部分高2.9米,宽1.06米,厚0.6米,额题篆书“大周封祀坛碑记”。碑文由武三思撰文,薛曜书丹,楷书,37行,每行71字,下部剥蚀,每行仅存40字左右。史载,唐天册万岁二年(696),武则天到此行祭地之礼,并立此碑。碑文内容首论天地的重要和历代国君对封禅大典的重视。此碑书法结构遒密,较之薛曜所书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等尤胜,堪称薛书之上品。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的楷书为什么那么盛行?
一、“一把手”肯定,时风所致。
唐太祖李渊称赞欧阳询的书法。唐太宗李世民喜欢虞世南,以及后来的褚遂良。武则天赏识钟绍京,据说天下第一小楷《灵飞经》是他写的。唐穆宗对柳公权的书法也是多有称赞。
一代天子钟情于书法,可想而知,朝野上下就会形成极好的氛围,推崇学习之风盛况空前。
二、考试所迫。
据《中国通史》载:“唐翰林院又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上有书学科,吏部以书判定,书法为进身途径之一,故唐人攻书者多。”
当时,考中进士,只是具备当官的资格,但要得到官职,还要经过“殿试”环节,而这一环节必须“楷法遒美”。所以,你想想,大家是不是必须认真修一修“楷法”?
三、弘文馆。
弘文馆是什么?有这样一段介绍:武德4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武德9年,改称弘文馆。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24人,隶馆学习书法。其后又置讲经博士。
也就是这样一个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还专门教授书法。这种形式据考证开创于唐朝,对于普及书法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楷书运用。
楷书汉末为创建期, 魏晋六朝为继承发展期, 隋唐在前人基础上始集大成。这是楷书本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楷者, 法也、式也、模也, 是指笔画端方, 波磔势少的书体, 由古隶之方正, 八分之遒美, 章草之简捷脱化来的。
1.唐楷有了学习的范本和老师:2.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加,文人增多,文化气息浓厚。3.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天天书写。
我们赶超唐朝的优势:1.经济更加发达:2.我们有14亿的人口:3.有12亿的文化人;4.有丰富的书法范本和书法老师;5.毛笔发展和改进的更加完善和完美;6.储水毛笔出现了,为时时~事事书写提供了保证;
最后说一句:储水毛笔绝不是自来水毛笔!带有按钮,可控供墨!!!
首先是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楷书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也从魏晋南北朝,书法比较纷乱的状态下,更加趋于书法统一了,例如,一些所谓的“魏碑”也明显“楷书”了,隶书彻底退出实用书法的历史舞台。
唐代以前的书法,之所以比较混乱,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
比如说,楷书的成熟是需要一定历史过程的。而长期的国家分裂状态,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唐代开始,逐步结束了这种混乱的局面。
其次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客观上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书法标准。
科举应试,首先涉及书写规范。
唐代以前,科举制度还没有建立,国家也没有从书法上考核人才的制度性要求。
人才主要依靠世袭和推荐两种办法,应该说,这两种办法,还不是社会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也就没有书法考核的要求。
唐代从武后时代,就推行了隋代已经用过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这对书写当然存在社会化的制度性要求。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大约有下面几点:
1、皇帝喜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是太宗李世民,酷爱王字,还在朝中设立“弘文馆”,五品以上官员,都可入内学习楷法,这大大***了楷书艺术的发展。
2、印刷术尚未出现,大量的***和书籍尚需人工以楷书誊写。从敦煌残纸来看,这些佚名的书家楷法已达很高水平,这是唐代楷书繁荣的社会基础。
3、唐朝国祚较长,共历21帝,历时289年。盛唐气象,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佛教盛行,文化发达,促使了各方面的长足发展。
4、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让一手工整的楷书成为学子们的必备技能,这让楷书的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则天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则天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