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轼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苏轼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东坡行书和书谱能相融吗?
苏东坡行书和书谱是不可相融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风格不同,书谱是唐孙过庭的作品,二者风格迥异,相融一定不和谐的。
二是字体差异,苏东坡写的是行书,而书谱是草书,二者在用笔上、字形上截然不同,三是起伏跌宕纵异,苏字趋于稳重平和,而书谱纵横卑阖,二者很难融入。
赵孟頫和苏东坡谁的行书好?
单论书法成就,苏东坡和赵孟頫相差甚远。虽然苏东坡的行书号称天下第三,但不论从章法,布局,还是结构,都还是赵孟頫高上一筹!只是赵孟頫作为宋朝的王室,却入元朝为官,为国人所不齿。对他整体书画评价都偏低。
赵孟頫和苏东坡的行书从流行度来看,赵孟頫的行书更胜一筹,苏东坡书之一道于他来说,只是消遣之作,他的字让人看起来自然率真甚至赵孟頫曾评苏书黑熊当道,森然可怖。可见在他眼里苏书不可观。赵孟頫书法直入魏晋,风流宛转,潇洒自如,曾自言日书万字,可见用功之勤。
苏东坡书法追求自然率真,不践古人,而赵孟頫则规模義献,用笔千古不易,要求字有来历。所以说,谁的书法更好,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书法质量而论,东坡更胜一筹,黄州黄食诗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的赤壁赋是行书还是楷书?
《赤壁赋》为北宋苏轼行楷书。素笺墨迹卷。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苏东坡的书法,为什么能在北宋排名第一?
宋代的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排名第一的就是苏东坡。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后人赞誉颇高。对于他的书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可以这么说:苏东坡的书法用笔丰腴,结字扁平,妩媚舒展,能排宋朝四家之首主要原因是他有着超乎寻常而别开生面,自出机杼的书法理论和人文情坏是分不开的。从《黄州寒食贴》名列书法历史上行书第三可见一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轼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轼的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