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田英章、沈鸿根、李洪川、卢中南、司马彦,谁的硬笔书法功力更深?
谢谢您的邀请
您所提供的这些人物都是中国上个世纪具有里程碑式的硬笔书法的代表人物,硬要把他们这些人分出个高低来,其实是没有办法平分的
其中田英章,沈鸿根,李洪川,卢中南先生,的硬笔书法都是在八几年就得过全国的硬笔书法特等奖,而且不止一次,司马炎先生是后来九几年以后在全国崭露头角的,就水平而言,显得略逊一筹,其他四位,水平是非常接近的
田英章先生的硬笔楷书,写得非常灵活,结构准确,非常优美,沈鸿根也就是将鸟,写的硬笔书法,主要是行书方面,也是非常的率真潇洒,灵活多变,代表最高水平,李洪春先生的楷书,隶书等写的也是古朴老辣,非常精到,卢中南先生的楷书行书魏碑体等硬笔楷书我都见过,写的是非常的高,先生的硬笔楷书取法欧阳询,虽非字字是欧,但通篇看上去已是一片欧风,可以说是写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的欧体字
所以说以上几人的水平没办法评出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让我来说并列第一吧[呲牙]
在字体上我熟悉而又喜欢的只有田英章和吴玉生的字,哦,田英章的字偏向于规范的字体,而吴玉生的字,有许多书法的韵味在里面,所以对我来讲还是更喜欢吴玉生的字多一点,田英章的字,我倒是经常用硬笔学习他的毛笔字,我感觉他的毛笔字比硬笔字更好一些,我虽然很喜欢硬笔字,但总感觉硬笔字的路不会太长,毛笔字才是归宿,只要坚持练字,最后都会玩毛笔字。每个人所学的基础和方向不同,爱好不同,最后展示出来的字体也会有不同,所以没有哪个到底好还是不好,其实就是个人的喜欢和不喜欢,有的可能偏向于实用字体,有的可能更偏向于书法字体,只要我喜欢,我就认为是最好的。
为什么说把“永”字写好,楷书就可达到相当水平?
代代相传的“永字八法”由书圣王羲之从书艺、人生、社会而总结出的“书宗秘籍(诀)”,其更多受其师卫夫人舞剑之启迪。因此无论楷行草都时而静若处子、时而动而脱兔、突然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时风平浪静、天际彩虹、万物祥瑞且臻荣。所以兰亭序天下第一书实至名归。
所谓永字八法就是:点、横、竖、撇、捺、提、钩、短撇。只是古人将每个笔划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似开弓射状 (4)钩为趯,如跳跃 (5)提为策,比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象梳子顺头发 (7)短撇似啄,猫头鹰(鸟)啄树捉虫 (8)捺为磔,东西开裂,此指笔豪全铺开。
学好永字八法的确是练习书法技能的“秘笈”,这可说是历代书家推崇之法,多练有益!当然学书法、绘画及任何艺术均无捷径可走,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见得真功,亦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感觉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声的音乐。我爱书法,国之瑰宝、世界瞩目(独一无二)……
古人云永字八法,说明永字基本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勾,撇和捺等笔画。要写好楷书,必须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而永字,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笔画,所以说,把永字写好了,就掌握了楷书的基本笔法,不无道理。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古人总结的“永字八法”,多是强调具体点画的练习和用笔。真正要写好楷书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要练。
如:间架结构,重心把握,局部收放,谋篇布局等等。
有点关系,但是结构是很复杂的东西,不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以偏概全。笔法上也不可以死板的说那么丰富的笔法用永字八法就可以替代。甚至傅山曾说过他写这么多年字,还没看到永字八法有啥用。毕竟笔法是多变的,不可以固化,单一画,作为蒙童初学,了解下还可以
相传,书圣王羲之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专门反复勤练"永"字。因为这字有楷书的八法,写好这个字,其它的都容易写好。
(永字八法名称)
(王羲之书永字)
(智永书永字)
永字八法代表楷书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一、"侧″就是点,书法中许多笔画起笔都从点开始。
二、"勒″就是横,因起笔和收笔要勒住笔锋,所以取名为勒。
三,"弩″就是竖。在书写竖画时如拉弓有弹力,所以取名为弩。
(欧阳询书永字)
40岁的人有楷书功底,想转手行书练习,谁的字适合临习?
谢谢悟空邀请:
有楷书功底转向学习行书,这是一件好的事情,说明我们向前又跨进了一步。
至于谁的字适合临习?见意取法乎上,应首选王義之《大唐三藏圣教序》作为临摹的范本,这早以是人们共同学习,推荐,认知的好帖;像《兰亭序》的板本,我想学习稍微有点难,进步不会快;当然了,如不喜欢这个,还有颜真卿,米芾,赵孟頫,文徵明等,很多名家字帖,最主要是选对自己喜欢的字体。
学习行书,同样要掌握执笔的方法和用笔的方法,了解字形结构,点,画连接,笔法变化等。学习书法只要用心,坚持练习,不懈努力一定获得可喜效果。
我想先知道一点:你的楷书功底是唐碑还是魏碑?如果是碑版楷书功底,对于转向学习行书的帮助不大,仅仅是运笔手不发抖而已。
古人对行书的定义:非真非草。兼真谓之真行,兼草谓之行草。变真书以便挥运,以简易为务,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古人写行书,能由楷变行,因为他们的楷书,是日常所写的楷书,称为翰牍书的楷书。和碑版楷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面说过碑版书,唐代欧柳诸家的工楷及魏碑等专用于书碑铭石的字体。就是碑版楷书。而如赵孟頫楷书,就是翰牍书。用今天的概念看,翰牍书已经属于彻头彻尾的行书了。如赵孟頫书《洛神赋》。
如果你的楷书功底是赵孟頫的楷书,基本上行书不用化多少功夫,直接选用赵孟頫行书字帖。如果是王羲之小楷,就学兰亭序,如果学的是颜真卿《麻姑仙》,《告身帖》,就学《祭侄儿文稿》。
学的楷书是谁,行书最好就是选择这个人。这样在笔法的运用上就能够系统的得到承袭。就不必另起炉灶从头学起。如果你的楷书是欧、柳,你的行书学习就会很难用上现有的功底。
我觉得这个无关年龄,无论是20、30还是40岁,只要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作出的选择差别不是很大。
有人可能会说40岁对自己的性格应该比较家了解了,可以选择一个和自己性格比较相符合的字帖来学习,而20多岁,对于自己的性格和秉性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选择字帖的时候会比较盲目。
我觉得正是这种盲目成就了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盲目,不断的选择字帖,写上半年以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然后再更换字帖,又写了半年,然后再更换,这样不断的更换字帖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和欣赏水平的过程。
这样写上三五年,终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字帖,练上几年,很可能就成了。而年龄稍微大点以后,选择起来就比较谨慎,但是对于书法的认识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旦做出选择又不轻易放弃,这样反而会阻碍进步,尤其对于初学者更是这样,40岁、50岁,刚刚接触书法,都是初学者。
所以,无论是20岁还是40岁,选择字帖的时候都要勇敢的去尝试。
至于题主说的40岁,有楷书功底,想转手练习行书,谁的最合适,我觉得历代名家经典都可以,要是非要有一个原则,我觉得初学最好选择墨迹。
你觉得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的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