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写古诗春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写古诗春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近自学篆隶和《争座位帖》,图三为尝试创作,是否得法,请赐教?
颜真卿《争座位》帖,用笔苍茫浑厚,有篆籀之气,篆籀气从篆书和隶书中汲取,所以在学此帖时,结合练练篆隶是有帮助的。
历史上学《争座位帖》的书家不少,苏轼说它"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
以下这些书家,都是以《争座位》帖为底,作的二度创作,有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注入其中,有的豪放、有的朴拙、有的劲健、有的宽博大度……在形式上,通过线形、线质、线律、结构和章法的变化来改变原帖。仍保留了原帖的一些风格因子。
一,苏轼意临《争座位帖》
二,何绍基意临《争座位帖》
三,启功意临《争座位帖》
四,清代铁保意临《争座位帖》
五,清代翁同龢意临《争座位帖》
六,林则徐意临《争座位帖》
你好,收到你的问题邀请,我想给你回答一些心得体会:
看得出,你是一个勤奋认真的书法爱好者,我也和你一样,好像一位苦行僧,也在书法的道路上默默求索。看到你发布的习作,有两幅不同碑帖的隶书和一幅篆书,临写的也很认真,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你的创作方面,总体上字写得有一定功夫,但是,个别字写得较浮躁,书写的力道没有送到,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整幅作品之间所体现的感觉,学得谁,要有谁的影子,所有这些,书写时每一笔都要有所讲究,有始有终,起行止都要有,不能有起行,而“止”不注意,部分笔画的“止”明显没有送到笔端,另外,行书,楷书书写时应做到“楷要有行,行应有楷”,点画、结构、笔意要有传统,尽量抛开个人书写习惯,这又是人们所说的“心追古人”,我个人觉得尽量不要急躁搞创作,应先走进传统,在从传统走出来,当然,我们经常这样说,但是做起来,确实有很多难度。但是难度越大,我们越是必须迎难而上,一旦苦尽甘甜自来,谁叫我们爱上书法呢,哈哈,自己的一点感悟,随便就写到这里吧,不知对你有没有用,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你见谅,我是山东枣庄的,最近想做书法方面文章,你有兴趣可以关注我。
看了你的作品。其中一幅临的是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的千字文,写的很好。此帖我临过多遍。从照片上看,你同时在学习篆隶和行书。对此我的做法是先学一样,学精学透后再学其他。附我写的篆隶,请指正。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最近自学篆隶和行书《争座位帖》,还有一幅行书创作,是否得法”?很高兴看到你自学书法。你的临摹非常广泛,有隶书、篆书还有行书,还有一个创作是行书 作品。
我觉得你提出是,问题太多了,除了临摹还有创作问题。
所以,我就从自学书法如何从临摹进入创作来谈谈你的提问。
我看了你临摹的书法有隶书、篆书还有行书。以“最近”才自学来说,应该说还可以。但是,没有一个书法是规规矩矩学的。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走上正轨。
你临摹的两个隶书,《张迁碑》稍微好一点,是不是隶书是从《张迁碑》开始的?这一页《张迁碑》中的“张是”两个字,那个“是”是一笔误的字,本来应该是“氏”,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张氏”。当然,这不是你的错,是碑刻的错。《张迁碑》里有还几个字是错误的,有的还特别严重。希望你也了解一下。
但是,今天我们不涉及《张迁碑》中文字的问题。我对比了一下,你的两个隶书和篆书临摹都是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吃透笔法。
无论是隶书行书还是篆书,我们都要找准每一个字的笔画是如何做到起笔、行笔、收笔的用笔方法的,这一点非常关键。
再看看你临摹的颜真卿《争座位帖》,也是没有把笔法吃透。
颜真卿的笔法非常丰富,他的用笔与王羲之的不太一样。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有隶书的厚重和篆书的韧劲,没有深厚的书法基础根本难以理解他的用笔,这是《争座位帖》与《圣教序》很大不同的地方。我们不能拿《圣教序》的,方法临摹《争座位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写古诗春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写古诗春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