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有用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有用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内容为:
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一般人看不懂!
在书法练习中有人认为需捻管,有人认为不需要,对此你怎么看?
捻管,也就是用手指转动笔管。这个手法由来已久,但是当代争议颇多。
1、捻管的作用
1)使笔锋顺畅,确保书写流畅。
中锋运笔主要是在行书、隶书、篆书中使用。目前争议的就是在中锋运笔中是不是需要捻管。
2、反对捻管的原因
1)通过肘和腕的调整,已经可以确保中锋,因此不需要动作幅度更小的手指捻管。
2)由于执笔法的流变,在近现的一些执笔法中,捻管变得困难。而对于手指灵活度打不到的书写者,主要是初学者,手指一二关节的细微动作比较难以达到。
关于捻管,书坛一直有争议。
古人并无捻管一说,其说法大约出自清代,包世臣是大力鼓吹者。此人写字不怎么样,但于书法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
包世臣最著名的有两件事。一是臆造出一个有违生理构造的“回腕法”,偏偏老实巴交的何绍基还相信了,苦练近十年,竟创造出一种“绍基体”。
第二件事,包世臣引用刘墉家一个下人的话,说刘墉写字时不断转动笔管,一次竟然把笔头转掉了。哈哈,刘墉怎么不告他个造谣罪。
当今书法大家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是捻管的坚定支持者,她在《书法有法》中专门有文章介绍。
关于捻管,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其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了,捻管是为了调锋。确实如此,在一些关于捻管的文章中,也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问题就明确了。调锋最根本的方法是提按,为什么要搞出那么复杂而玄乎的捻管呢?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挥笔入纸后,笔毫铺于纸上,此时将笔略提,笔毫重新聚在一起,这时再向任何方向铺毫运行,都是中锋。
所以说书法贵在提按之间,提与按的转换,即可保证中锋运笔。故有人说,提按是笔法的根本,所有笔法皆可由提按演化而来。
会捻管是一种技法。特别在写楷,隶,篆时,不捻管写出的字不好看。写狂草,小草时不需要捻了,来不急捻只有转腕或停笔调锋。捻不捻管依人依字体而定吧。只要自己感觉到书写的愉悦性便可,条条大道通罗马。一己之见,见笑。
书法中的捻管,是书写汉字中的一种常见正常现象,主要用于调整中锋或侧锋运行笔中,书写大字草书篆书时,用的较多,但不是书法笔法的范畴,只是一种方式方法而己。如果是一位真正懂得书法笔法的书法大家,一般不用或偶尔用一下捻管,捻管动作微妙微俏,轻轻一动即可。在书法中捻管用的较多较普遍,将是书写汉字的灾难,也是书者的不幸。真正实现中锋用笔的笔法,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把这个规律性的笔法,用于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完全彻底地实现了中锋运行笔,其线质达到人们常说的“屋漏痕"、“堆沙"、“力透纸背”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金丝条“、“麻布点“等现象。捻管出来的效果,与其象比,可能会差一至几个层面上的效果。善于用捻管的朋友书者,书法水平再想进入一个新阶段,更上一层楼,就正确闲熟地运用笔法的运转规律吧!
古人说,运笔在腕,又说,指欲死而腕欲活。可知,捻管并非主要的运笔动作。个人认为捻管只能是***动作,尤其是在空中略捻管以调整笔峰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把捻管当成主要的笔法,则反本求末矣。曾见有人把笔管捻的转来转去眼花缭乱,累不累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有用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有用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