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湾常用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台湾常用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笔书法入门从田楷开始合适吗?
学毛笔书法从田楷开始太不合适了!如要学了,将来用笔起笔一点一画都得改。否则跑不出刻公章一样的模式!下边这些不是个人写的胜似一个人写的。这功夫如来写颜柳欧赵,若如此像的话,不就进大展了吗!/
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可以。
“田楷”以田蕴章,田英章两兄弟为首及其***的书法,准确的说是楷书。当然了这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不喜田字者所取的称谓。而田英章老师也做过正面回应,他说田英章写的楷书,可以叫楷书。由此可见,大家争论得热火朝天的“到底是田楷还是欧楷”问题,在田英章老师本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说法罢了,并不代表什么。
1.田楷易学
这句话并不是说田楷很简单,当你真正学起来就知道其难度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田楷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有一套完整的练习方法,可能有些人说了,古代优秀的字帖难道就没有完整的学习方法吗?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就和网络有关系了,有多少人是看了田老师网络上的视频而爱上写字,学习田楷的呢?而且田楷的教材很是丰富,可以说,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只要你愿意学习,是可以得到很多资料的。
2.符合现代审美
田英章老师本人曾经说过,现在最理想的书风大概就是“欧底赵面”,而田老师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类书风,字字沉着而又潇洒!我们看田英章老师的书法,虽说是学欧阳询的,可是越看越不像,就是因为田老师在字的笔画,结体上做了突破性的改进,形成了现在大家喜欢的形态。
3.田楷的受众很广
据悉,目前学习田楷的人不下千万,这当然是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大,爱好书法者也多,所以造就了这样的场面。在今天的书法圈,可以说没有不知道田英章和他的楷书的。他本人和他的书法也已经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了,学习田楷主要是培养初学者理解结构、笔法等的掌握,待有一定基本功后再返回去学柳颜欧赵中的一家书体,这样便于触类旁通,掌握古代书法精髓,然后再从古代走出来,这样持续反复,更便于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下面是我的作品,仅供参考!
毛笔书法入门从田楷开始当然可以。古人的字帖以碑刻居多,字迹模糊不清,使初学者很难把握其点画的运动轨迹。而田楷是今人字帖,墨迹本多,很适合初学者临写。当临写一段时间后,与田楷对比有了六七分像,就不要再临写下去了。这时可以选择临欧楷,因田楷源自欧楷,而欧楷更高古,更有其艺术价值。当你在临欧楷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和揣摩其间架结构、结体、笔意和笔法。如果说田楷的字妩媚、秀美,那么欧楷的字则更险俊、挺拔,这正是欧楷的精华和魅力之所在。
你若想使自己的书写水平不断提高,只临写田楷一家帖肯定是不行的。从临写田楷再到临写欧楷,这是一个临写水平提高和升华的过程,是进步的阶梯。当你临写了一段欧楷后,可把现在临写的字与之前的字作一比较,是否会觉得自己临写的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前段时间刚回答了一位条友说自己练了一段时间的田楷了,应该如何进步!今天就看到了毛笔书法入门从田楷开始合适吗的问题。
有关田楷好不好的问题,田蕴章先生以说过:他们家三代都是书香门第、书香世家,我们留与后世人评说!但是单从书法入门来说,我认为还是挺不错的!
《书谱》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道出了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而对于初学书法入门来说,这个阶段就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的阶段,是学习法度,把握法度的阶段。“分布”指的就是字的结构安排,篇章布局,刚开始主要是练就“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准确地把握字的结构章法,把字写的严谨、平稳、端正。而田楷本身是从欧楷继承过来的,是田楷最直接的来源,不可否认,田楷的横、竖、撇、捺、点、折、勾、提每一个笔画都写得有板有眼,虽技法发挥不自然,无“书写”之意,有“作字”之嫌,但作为刚入门的学书者而言,却是非常容易练习的!
但是我认为仅可做入门之练习。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建议还有要有欧阳询的字帖《九成宫醴泉铭》(欧体法帖代表作)去做对比练习!我们既然想练习书法,一定要对书法的基本理念和书法艺术概念搞清楚,书法没有固定的法度,只是一个固定的技法,根据固定的技法,心手合一的去自然发挥,才能写出媲美古人味道的书法。如果刻意做作,单字形态重复过多,犹如印刷体一般,所有的笔画都是一个模样,那从书法艺术和书法的角度来说这就不是书法了,只是迎合印刷体审美规范的写字!
入门以后,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后,就要学会“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了,“务追险绝”即极力追求书法艺术的一种不寻常的境界要努力寻求书法个性化的线条语言,转折提按,轻重缓急这就是田楷所欠缺的了。
有了线条语言的丰富性,篇章变化之能事。这时我们就进入了“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第三阶段,那是经过了极度变化的“返璞归真”是内蕴丰富的“通会之际”、“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充分个性化的“平正”。从而达到一种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激不历的理想境界,我想这也是很多大家对田楷在书法艺术上不认同的原因吧。
这是欧楷和田楷的写字对照:
再看下面的对比:明显感觉这就是险绝和平稳的对立。欧阳询的书法更加的险绝,古拙朴素,其笔画变化多端,更为方硬、坚挺,遒劲华丽,严谨端庄。而田楷笔法基本不变,但确实整齐秀丽。
毛笔书法的入门,从三个方面谈这个事情。
第一、毛笔书法学习是个人的爱好。把学习毛笔书法做一个业余生活一个调剂,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用楷入手,当然这里面所说的田楷就是田英章的楷书作品。因为田英章的楷书作品里面有很多都是他学习欧阳询和其他楷书***作品之后的心得过程,这样的话入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他在教授自己楷书的时候,有很多的教学经验,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面都有阐述。通俗的说就是***别人的学习过程,这样可以减少弯路。这样作为个人爱好学习田楷是可以的。
第二、毛笔书法学习是职业或者将来的工作。如果是这种情况下不建议学习田英章的的楷书作品。可以学习古代名帖作为学习的一个入门,例如柳公权的楷书,欧阳询的楷书等等。因为这种情况下,你只学今人的楷书作品,田英章的作品里面已经融合了古代的作品和自己的思想在里面,他束缚了你自己的想法及将来上升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当今名家入门学习的时候,都是从古代名帖开始的原因,不仅如此,还要多学习不同古代名帖作品,横向对比,书写和学习思考的过程相融合,才能够让自己的上升空间更远进步更快。
第三、选择适合你自己的楷书。这个问题就结合前面的两点,无论是你个人的爱好还是你将来要从事的书法行业工作。 一个作品总有它的长短优劣,并不能因为别人觉得某某的楷书好你就去学,有些作品你看着舒服顺眼感兴趣一下子就被他吸引,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也只有这样,你在入门学习的时候的过程才会不会那么生涩,枯燥无味。
总结上面的三点,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多学习多坚持,练习和思考并进,只有这样,无论是作为个人爱好还是工作职业,将来都会有所成就。
我是羊排,希望可以帮助你。
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汉代是隶书蓬勃发展时代,因为正规的汉隶在生活中不便书写,于是从东汉末又开始简省汉隶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方正,笔画平正的的新字体,人们用它取代之隶书形成楷书,楷书结构简省,点画轻便,比隶书方便很多因此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书法的发展脉络是这样的,如图一
隶书和楷书最接近,无非是多了波磔的方法,从一些汉简可以看出,楷书的起初把隶书简单到波磔燕尾都省略了,只是没有那么标准的起笔收笔。但是已经是楷书了。只不用笔很简单,一划即可,起收没有太多动作,是行楷化,带有草隶的流转向背的意味。
比如三国早期的《走马楼木牍》,已经把隶书的波磔燕尾省略很多,特别接近行楷,这便是楷书的前奏。如图二,三,四
到了三国钟繇时期,楷书已经基本定型,但是隶书结尾的波磔意还有残余,欲出不出,还一个收笔的小波的意势。如图五,六,
等到了王羲之时期,比如他的楷书作品《青李来禽帖》能够看出来,隶书的味道已经所剩无几。比如盛字戈钩,横的波磔,还有汉简草隶残余。如 图七
再到后来这个S用笔就变得更加淡化,但仍然有波而无燕尾,比如智永千字文楷书。图八
唐代以后,S变得更加集中于两端,笔画挺直,楷书彻底成熟。
所以说隶书到楷书的过程比较复杂,是S两端及中间的省略与便捷,毕竟直比曲更快。
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感谢邀请,题主稍稍增加了一下难度,这个“佐书”并不是个常见的词。
按照通常的解释,“佐书”,即“隶书”,亦作“左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隶书之“隶”,乃其为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因《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
不管哪种解释,隶书和“佐书”是同一个东西,其区别在于,隶书泛指,“佐书”专指秦隶。
学术界的公认的结论是,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它起源于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秦统一六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
隶书的发展演变(隶变),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束搏;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标志着[_a***_]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使楷书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是汉字体系完善的基础和发端。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也谢谢邀请答题。“佐书”为什么会成为“楷书”?这是一个比较有含量的问题。
一方面,楷书来源于隶书,当然隶书就会成为楷书。
但是,隶书也不是直接成为楷书的,而是有一段不平常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隶书曾经就是有过一段“楷书”历史地位的。
这才是“佐书”为什么成为“楷书”的真正含义。
那么隶书为什么叫“佐书”?这个很少有人提过。
我们简单考证一下什么是“佐”。《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的记载,说明“佐”是一个副官。但是,还不清楚具体干什么。
《礼记-五藻》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则很明确说明“左史”(通佐史)就是记录宫廷贵族言行的一个职务。
中国什么时候有专职记录的人?根据甲骨文“史”字的表意,已经清楚表达了执笔记录的含义。
所以,自从有系统的文章甲骨文以来,记录言行这种工作就叫“史”,所以,战国时代的《国语-楚语》就有“史不失书,矇不失训”的记载。
隶书。秦末出现,汉朝时通行,由篆书简化而成的一种新兴书体,他创秦而兴汉,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既令隶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这充分说明隶书起到了官方篆书的***作用。
隶书是徒隶们所写的书体,书写既方便,又快捷,所以隶书过度了篆书严谨的书体,故又称为“散隶”。
隶书形体接近于我们现在用的书体,隶书是上承篆书的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从应用文字方面看,隶书的出现,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字转折。
隶书发展到魏晋,已走向衰弱,隨唐时期日趋僵化,至宋、元、明、清隶书字体已从实用中基本退出了舞台,从而楷书笔法,符合今天实用的艺术风格。
溥心畬的绘画作品有找代笔吗?
溥心畬画无师承,全凭体验古人名作,出身皇族有观摹体悟的条件,山水画有北派的力量和气势兼南派的秀丽含蓄。曾有南张(大千)北溥美誉,又是皇族身份,订单自然不少,他又是懒散之人,不得己雇请代筆,颐和园的听鹂馆是远近闻名的溥家作坊,门生宁砥中,吴咏香为代筆主力,他也不掩饰自己代筆行为,访客來摧画他会对客抱怨代筆不力,叫仆人去摧画拿来加题,坦然自若。现市面上有真,有代筆,更多的是作***,***画多从台湾来,因这些原因,拍卖市场上人们不敢贸然出手,故画价一直不高。他的画用料非常讲究,他用的绢厚密有弹性(曰本绢),熟宣有毛感,这两种都不易控制笔墨,作画难度大,颜料都很高级,这些作***者一般恐难做到,书风健劲挺拨,清逸凝练,难以模仿。所以鉴别也不是非常困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湾常用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湾常用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