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离别诗毛笔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离别诗毛笔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是谁写的?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境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半生漂泊人老去,人生坎坷苦差沱,若改昔日旧风貌,还须奋力加拼搏,劳心苦争多机遇,定能看见好山河,望君多多去珍惜,后来也会福绵长。
感谢邀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状元贺知章,是《回乡偶书二首》的第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第一首,大家耳熟能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如何评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
谢谢邀请!
非常赞同松风阁与raiyu7的解说!
其中,我又特别认可raiyu7的总结:
***的字,不是艺术的字,是参悟得道后“无心”的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心即有最大的慈悲心,可容天地。
谢谢邀请。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那么,他写在宣纸上的书法就是什么样子,那是他心境修为的自然流露。我们通常说“书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晚年法号弘一,是我国佛家律宗的大德高僧。
他是民国时期音乐、书法、绘画、话剧、教育、佛法的集大成者,取任何一项,皆能让后世仰止!
其书法作品风格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我对弘一***书法的评价(姑妄评之)是十二个字:
稚拙超群、萧然物外、恬淡高逸!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我认为欣赏一个书家的作品应该首先去了解这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同时应该用一个阶段性的审视态度去深入了解,对于李叔同先生,我们最少应该分为出家前与出家后,再进一步应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临终几个阶段,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探讨这个问题。
私以为:李叔同与弘一法师不同,前者是有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风流才子,而后者是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得道高僧。心境不同,流露的感情自然不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改变了,笔尖下的文字也就迥异了,变化是永恒的。
(李叔同早期作品)
一些书法前辈曾做过详细的总结,李叔同先生早年精习“张猛龙碑”,笔法精湛,那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典型的书法作品。
出家后,其书法风格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看上去十分质朴、单纯,有返朴归真的韵味。弘一法师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弘一法师极其强烈的普度众生的信念,并为之努力。
纵观弘一法师后期的人生经历,为戒律精严之头陀,倾心西极,选择了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的律宗,并身体力行,全心投入。在治学育人方面得到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肯定。
现在我们去欣赏其书法作品时,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在不同的理解中,也就有了千变万化的好,最终变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势,以上就是我浅显的认识!
题主问了一个好问题。
好就好在区分了弘一法师和李叔同的书法,尽管两个名字,其实说的是一个人。
这个人俗名叫李叔同,1918年8月出家,出家后法号为弘一法师。
所以1918年8月之前的书法作品都是“俗书”。
当然不是指书俗,而是指出家前他作为“俗人”的书法经历。
李叔同临《魏灵藏造像》他这个时期的书法可以说是无所不学、无所不精,尤其在清末明初之汉魏碑帖的朴拙书风大行其道的风口,他的汉隶、魏体成为其彪炳于世的拿手好戏。
非常夸张的是,他曾一度在上海的著名画报《太平洋报·画报》霸屏,让这份画报成了李叔同的个人书法连载。
除此之外,李叔同出家前还临摹过《石鼓文》《峄山刻石》《天发神谶碑》等一系列的魏碑造像,包括唐宋名书家的各种墨迹,可以说样样都有,学什么像什么!
所以这个时期他的书体应该叫做“照相体”。
丰子恺作《弘一法师遗象》
弘一在出家的那一刻起,就与书法隔绝了!
只有那些不懂书法的人,依然抱着弘一法师世俗的华衣闭着眼睛奔走呼号,而弘一法师的手已经不在意书法了,他的手只为佛经而佛经!
所以,别拿书法去套弘一,也别拿弘一去牵强书法,两者没有关系,佛经就是佛经,书法就是书法。就像世俗是世俗,僧人是僧人,僧人一定要养个小三,就不是僧人,那么小三一定要说僧人是佛,那一定要所目的,而世人一定说僧人是佛,就是无知与无智!
书法是脱俗,但不是所有脱俗的都是书法,僧人脱俗,道人也脱俗,真正的脱俗是心的超脱,不是披个外衣就已经脱俗了!书法很洁净,僧人也很洁净,混在一起有时很无知与无智!
“家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有何意义?
家书,顾名思义,是写给家人的书信。
“见字如面”,是一种常见的开场白,以报平安之意。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书信是联系远游人和故乡亲人的纽带,联络彼此情感的桥梁,战乱年间尤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休的战乱,薄薄的家书可抵万金之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时间有限,来不及写书信,只能以语言代替书信,目的只为的是,给家人报个平安。
《曾国藩家书》又是另外一种体现,近1500封书信,涉及了政治、治家、治学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三十年的历史可从家书窥晓,言为心声,随意的文笔,读者可从中了解文正公的立官立学为人之道。
随着科技进步,驿站这种古老的联系手段满足不了人们急切的表达,电报的出现,使沟通更加便捷,可仍有文人坚持以书信表达,鸿雁传书,如享誉华夏的《傅雷家书》,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的谆谆教诲。
俗人老李,简单答题。家书就是对家信的一种称谓。只是不是所有的家信都能称得上家书。
家书,饱含情感
道一声问候,问一声平安,送一份嘱托与祝福。家书抵万金,就是因为家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情与爱。独在他乡,心浮不定,倘若鸿雁捎书来,闻得乡音,忆起亲人,即便多些许愁绪,依然无比欣慰。绿色的邮筒,牛皮纸的信封,总是给人一种期盼与慰藉。如今,微信视频似乎更便于沟通,但是却少了一种感觉。
家书,藏有人生
之所以将家信称谓家书,就是这不是普通的信,除了传递信息,传递亲情以外,家书里藏有人参。有对读书人的鼓励、有对仕途者的嘱托、有对婚姻的建议、有对事业的探讨、有对家事的磋商。家书的往来,就是对人生解读与探索。
家书,赋予文化
家书,有信息、有情感、有人生,也蕴含丰富的文化。例如,流传甚广的《曾国藩家书》收集了家书近1500封。其内容广泛涉及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是一本颇具价值的文化宝典。例如,《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结语
家书是家信,但不是所有的家信都是家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离别诗毛笔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离别诗毛笔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