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宫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宫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毛笔行书有什么好的字帖推荐?
谢谢邀请!前一段时间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再***过来您看看,是否有帮助。
我认为自古以来,行草、行楷,包括行书最好的还是王羲之的字,无论古今书法家怎样创新,其实都没有跳出王羲之的规范,建议学习行草、行楷书优先选择“二王”体系的字帖。
一、王羲之的行书是当之无愧的行书之宗、天下第一,初学临摹应当首选。
行书应该是楷书和草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书体,行楷则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在在魏晋时期由隶书发生第二次隶变之后诞生的,这个时期正是王羲之书法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的楷书、尤其是小楷达到了高峰,其行书也在草书和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兰亭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唐太宗李世民视国珍宝,死后还要带到墓中,他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唐太宗推崇,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均被后世所临习,其书风遗韵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学王羲之的行楷、行书和行草,建议从《圣教序》、《十七帖》和《兰亭序》入手学习,尤其是《圣教序》可以作为入门书帖。
二、同时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名家行书,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功效。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家,不少是传承了他的书法风格的,在笔法、结构等方面同“王体”书法一脉相承。比如唐朝的欧阳询、元朝的赵孟頫等。
学习行楷书法,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兼学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体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韵味,很多书家也称他的楷书为行楷。如果要学赵氏行书,他的“秋声赋”、“秋色赋”都很好,其他类似的墨迹书帖也很多,完全可以临摹学习。
行书的字帖有很多,经过历史验证的,大家都在学习的就是好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性格平和的,可以选择王羲之,赵孟頫,李邕一路。
性格大气的,可以选择黄庭坚,王铎等。
有点小怪异的,可以选择米芾,张瑞图等。
主要还是自己喜欢哦,又切合你的风格。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今日分享书法学习***——
关于毛笔行书的取法,建议取法二王一路,当然从“取法乎上”的角度考虑,直接取法王羲之为佳,因为后世名家行书,基本上都有王羲之的影子。
今日推荐的是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此碑为集王书十大家之一,其名声仅次于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其实古人认为它比《圣教序》更加传神。
据说,唐代怀仁和尚等人花20余年时间集出王羲之《圣教序》以后,受到皇上的嘉奖,一时集王字成风。其中就有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人又集了王羲之行书《镇国大将军吴文碑》(简称《吴文碑》),721年(***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
后因不明原因沉睡地下几个世纪,明万历年间出土。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因只有半截,未受重视,长期被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后来一位叫王尧惠的人看见了,向当时郡守报告,将该碑移至西安泮宫,方才名扬于世,现该碑存西安碑林。
《兴福寺半截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后人推《圣教》为集王字第一,《兴福寺半截碑》仅次于《圣教序》。其实,《兴福寺半截碑》在很多地方优越于《圣教序》,简单说就是更加“传神”。
行书十大书法家?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
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当代行书十大书法家”
经过系统评选,他们是:1岑岚、2黄阿六、3李勇刚、4刘福生、5刘山林、6欧阳荷庚、7王志安、8夏仕勇、9张挥、10张建祥。
这十人是当代行书十大书法家,集中国文化之精粹,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九成宫的险劲主要体现在哪里?这种艺术形态你认可吗?
我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每个字是由不同的笔画组成的,虽然每个字的结构万变,但是仍有规律可寻。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主笔。虽然《九成宫醴泉铭》的通篇看似均匀规整,但每个字中仍存在着主次轻重之分,其中,有一个主笔决定着字形整体的偏正,就是这个字的重心。如“年”、“武”等字。
2、疏密得当。当试着将《九成宫醴泉铭》和《颜勤礼碑》做比较时可以看出,《九成宫醴泉铭》整体排布相对疏密,《颜勤礼碑》整体排布相对紧凑,由此可看出整体布局导致的差异性。
3、向背。《九成宫醴泉铭》中几乎每一个左右结构的字,都存在一种左右呼应的关系。或俯或仰,或向或背。如“扬”、“秽”等字。
4、排叠。因为《九成宫醴泉铭》中字形有着中宫紧收的特点,这样一来,就需要舒展主笔,收敛副笔,才能达到协调的效果。如“卿”、“是”等字。
都说欧阳询的书法“险劲”,到底“险劲”在哪里?
古人评欧阳询书法,称学的是王羲之,但“险劲过之”。这个“险劲”,这里可以可以拆解成“险”和“劲”分别来讲。 比如,这是个《皇甫诞》的“太”字,一般人不太敢如此写。
因为这个字,一般都会被认为“不正”。实际上好字是不求正的,而是求“飞动”,说白话一些,就是稳中要有比稳更高级的东西。 这种“更高级”什么意思呢?比如,别人放一个杯子在桌子边缘,它没有掉(它是稳的),但那杯子有一半是悬空着,你不远处望见它,是怕它掉呢还是怕它掉呢?——这个让你心里有反应的那东西,就是比稳更高级的东西,而这个更高级的东西,显然是装在“稳”当中的,这是什么?这就是“险”。这个明明好好的,但是就是***你的“险”,就是“稳”之中,比“稳”能量更强大的东西。 回看这个字,
大家看,底部宽红框是“水平砖”,你只有再放一块“小红砖”在捺脚部位,让这个字有跨台阶的感觉,它才算得上让人心安稳。但是你把所有砖块都抽走,这个字也不会倒,相反它还有凌空飞起之势,这就是“飞动”,本质上,这个势头,也就是“险”。
飞动也是分层次的,有的是摔、抢、挑、冲,有的又是飘、醉、引、晃,但大抵可划分成激烈与和缓两类。相较而言,欧阳询和缓一类的道行,在我心里几乎是无人能敌,因为有时那样的形象,简直有种莫名的仙气,比如
整字的“险”,离不开的是构成该字的具体每一个笔划和构成件,应该说,欧阳询的“险”,离开了它硬劲的笔划们,是不可能达成的。 欧阳询的“劲”,当然是人之易见的,但这里要注意哦,这个劲,古人是拿它跟王羲之比的,这种话,有点谱气的人,一般不乱讲的。在我看来,那位古人敢这样讲,其实很在理。 比如
红色箭头这两笔,你从外貌看,它几乎是抽出刀就直接插下去的感觉。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两个笔,按欧阳询本人的习惯,是连贯的,它首先是顶部红色箭头为第一笔,放完这笔,紧接下一笔。这种扫丿速度,你只要对视,恍惚间像是能听到响声。 而我们找到王羲之相同的一笔,画风立马为之一变
王羲之该字在此的写法首先是先写丿再写点,而且你注意看那个点,王羲之安放得特别特别厚实,这让整个形象看着温良得不得了。 这个例子其实已经很明了地解释了,为何南唐后主李煜会说,“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 应该说,古人说话正常情况都很恰当,特别是那种一直在流传着的话,我们学书法,还是应该多从古代的鉴赏家那里多请教学习。在古人面前,每个人都是小学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宫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宫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