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抓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抓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抓笔的姿势,对写出来的字有什么影响?
多谢邀请,首先纠正一下这叫执笔方法不叫抓笔的姿势,执笔方法与字体雄厚、苍劲有力之感有直接联系,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形成字体无力毫无收藏可言,这种情况在初学时最为常见。比如在笔杆不垂直斜视情况下有时笔者会有种达到意境要求情况,可过一段时间你在去欣赏此法作品感受就不一样了,就如同人一样没有精神,因为什么?因为这是侧峰之笔,(楷书而言),这就形成了要求与方法不协调导致的情况,楷书是中锋之笔,而行书则是侧峰之笔,用法不当当然有无力之感。所以说要把笔杆垂直,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不管什么字体执笔方法这是首要要求。
还有一种执笔方法是在行书、草书情况下产生,楷书是不可以的。(首先声明:如果读者在学楷书情况下最好不用理解此番话,如正在学习行书、草书可以一同讨论),此法为根据体势来轻微转动笔杆,这种方法作用基本有两点:有达到字体流畅之美,也有墨少侧补的作用。这两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初学连体字时不宜用此法,如果你无意间用了则会影响字体结构,笔法误判等情况。所以根据情况来判断怎么用笔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占墨就不说了,希望大家一起讨论书法,学习书法理论,有问题请指正。谢谢!
练习书法时,手抓笔的位置是高了好还是低了好?
听过一些书法家介绍经验,实际上执笔姿势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同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发现,书法家们怎么样拿笔的都有,最近我才发现有人竟用拿钢笔的姿势拿毛笔。结论如下,怎么舒服怎么来。
小行书,离笔头一寸六七左右。握笔太低,手腕必然和桌面接触,影响运笔的转动。
草书,离笔头二寸一二分左右。使肘腕的能更加顺畅的运行。
若是以肘臂运笔,则高低无定,随手习惯。有人抓住笔杆尾部的,也有捏到笔头根部的。
说来说去一句话,执笔无定法。以自己舒适为好。
上为单钩法,适合书写小楷。
此为双钩法。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执笔法
此为捻管法。适用于大字榜书。
你可以不会写毛笔字,但你得知道怎么拿毛笔,顺便可以***装***纠正一下小盆友。
拿毛笔是这样的,高和低并不是主要问题,以舒适为好,如果不能悬肘作书,高低得适合把胳膊放在桌子上。
这样的
和这样的
虽然,古人拿毛笔也有好多不同的方法,你按以上拿法,至少能***装上过正规的大字课。
诚谢孙大圣邀请!
这个没有硬性规定。应顺应个人的执笔习惯。但是,我认为,以手执笔杆的中端最佳。执笔见功夫。书写的执笔还应以书写大楷、中楷、小楷,而适当调整执笔位置。但有一点需要明确,无论怎么执笔,手心中须能放下一个鸡蛋,且笔杆一定是上下垂直,书写时靠腕力运动。
谢谢邀请!
不同时期不同字体有不同的握笔习惯!
因人而异!
书法是活的,人亦是活的,岂有一定的规矩定性!
自古至今,环境在变。
倒如:桌子最早矮小尤如小几,汉以前,人们无论吃饭,书写等等都是在案几上,那会案几放在哪,床上。
直到大唐,桌子才是咱们熟知的桌子!
那咱们能说唐以前的书法不如唐以后吗?
不能!
至于说握笔位置,在初学习字的时候,肯定对毛笔的性能不熟悉,为了稳定性,想来手大部分都靠笔的下端,(当然有极特殊存在)而随着书写的熟练成度,掌握了笔墨的性能有所调节。
懂书法的帮看看这个字怎么样?
这幅“和光同尘”的书写者借行入楷,力道可透纸背,功底深厚,行笔老辣,起收恰到好处,用墨自然,是一幅不俗的好作品,本应93分高分榜,但因此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心问题和统一原则,致使其艺术性上打了折扣。如“和”“同”重心不稳,向右偏斜过大,而“光”字又问左方倾斜。“尘”字重心平稳,处理挺正。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赐教。
大家好,我是景行书苑。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毛主席提倡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欣赏也会因人而异。
学习书法多年,于书法不敢说懂,勉强了解一点。今就我的观点谈一谈对题目所附作品的理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这应该是一幅大字楷书作品,线条浑厚老辣,墨色变化丰富,整体感觉较为和谐,个性风格较为明显,还是非常不错的。
细细品读,个人觉得第一个字“和”左倾有些过,显得较为突兀。两个印章的位置好像也可以再斟酌一下,我认为引首章离的有点远,名章放在下款下面没问题,但下款本身重心低,可不可以放到下款右边,如果用两枚可能更好。
景行书苑旨在建立一个传承专业学习理念,展示景堂书法日课,分享文化艺术感悟的交流平台。我将始终秉持这一宗旨,努力把更多更好的临帖和创作作品展示给朋友们,坚持每日更新。欢迎关注景行书苑,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分享、转发,谢谢支持!
景行书苑设立“景行书友会”与“景行书学院”两个圈子,欢迎加入一起交流学习书法艺术,欢迎定制收藏景堂书法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抓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抓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