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魅力发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魅力发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的风格?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书法里的草书和狂草,该怎么理解?
草书是统称,涵盖章草、今草和狂草。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大家如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张旭、怀素被尊为草圣。
由泰汉形成快写隶书的一种独特体系,今草的一前身,叫章草。狂草从东晋形成以放纵多变连绵起伏,点画十分简练的规范体系,以章草基强进化而来,装饰性极强难度极大书写个性化为狂草吧。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与草相关者,有"章草″丶"今草″丶"小草″丶"大草″,等分类。大草也有叫"狂草"的,如张旭的《古诗四帖》丶怀素的《自叙帖》等作品。
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到,"草槀之作,起于汉代。杜度丶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最初"章草″是由隶变而来,也可以讲是正写隶书之外的方便之体。今楷丶今草都是隶变结束之后的产物。有人误解"楷书″后于"草书",完全是一种文字名词引起的误会。篆丶隶丶楷丶行丶草的先后顺序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规律的。今楷丶"楷书″之名称固定,肯定是很晚的。"真书"丶"正书″皆同"楷″之义。篆丶隶丶魏碑楷丶唐楷(今楷),皆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真书,或说正书。"楷″本一种树木,转用在书体定义上,为法则丶规范。
行书丶草书,都是正丶真丶楷法之外的方便书写法。行书除书写技巧的流便,在字体结构的使转变化丶点画的省简方面,都不如草书的幅度大。所以不单独对草书字体进行识别丶书写训练,辨识欣赏草书作品就有难度。
草书的原始期,也称"稁书"。如怀素所说"草槀之作″。很简单的原理,庙堂公文的撰写不能没有起草打稿的前序,久而久之,在正写之外再形成一套写法简便的字体,是顺理成章的事。
魏晋以降,草书受宠,完全是它的流便书写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性,正适应着当时的社会上层官僚士族群体的格调情趣。二王书风的形成正在于此。当时這群人的时尚,便帖信简互送赠答,以草书为尊,不能不说有闲情逸致的释放和书写技能的炫耀。"匆匆不暇作草"是当时向对方致歉的措辞。
到唐代张旭丶怀素的狂写大草,完全独立到纯欣赏的功能上去了。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规整、潦草的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篆隶楷都有草书体,前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就自称其隶书为“草隶”。
狭义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后产生的章草及演化出的今草、狂草。这种书体已将前“潦草”之书规整化、格式化。
平常我们所说的草书,主要指后一种,它既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则,又将自己性情等个性特征融入作品中。
从东汉开始流行的章草,在魏晋时逐渐向以二王为代表的今草演化,而后出现更加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情感更加丰富的狂草。
草书,尤其是狂草,已脱离其实用性,成为艺术性最高、情感最丰富、创作最难也最难于识读的书体。
但千百年来,草书尤其是狂草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受大众喜爱,这正表明草书更能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章草是草书的一种。汉代以隶书代小篆,但书写仍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一种“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的新书体――章草。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使用隶书的波、磔笔法。二是,字与字不接连。代表人物三国时东吴皇象、晋代索靖,代表作索靖《七月帖》。
狂草最为狂放恣肆的草书。又称“大草”。这种草书一笔数字,大开大阖,大小错落,纵横腾挪,有如飞瀑长河,一泻千里之势。代表人物唐怀素,张旭宋黄庭坚,明徐渭等。代表作怀素《自叙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魅力发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魅力发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