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水笔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水笔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到底是用钢笔写好看还是中性笔写好看?
谢谢邀请!有句话说,善书者不择器!根据个人喜好,现在,中性笔的使用是最多的,除非你对钢笔情有独钟,相对于钢笔来说,中性笔更加方便携带,而且还便宜。而钢笔就没那么方便了,就凭抽墨水就是个麻烦事,但对于善写钢笔字的人来说,钢笔字可控性更强,写出的字比中性笔更有神***!
以前我也是用钢笔练字,后来看网上用中性笔的朋友多了,也才开始用中性笔练字一年多。其实我觉得,只要用功练习,工具只是个载体,练的得心应手了,硬笔中的铅笔,圆珠笔,钢笔,中性笔都能表现的不错的。下面是用中性笔晨光0.7mm的临帖练习。见笑!
谢邀请!
好看的话,还是钢笔好。
有书法钢笔,没听说过有书法中性笔。呵呵。
原因嘛,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是现在中性笔用的多,去外面特别是公家需要登记签字时,别人不会专门准备一只书法钢笔吧?
(此图是本人用中性笔临摹的)
写的不好,尽请拍砖*^_^*
重要的不是笔,而是首先要会写,一首漂亮的硬笔字,刷刷刷,保证拉风!哈哈~
本人钢笔也是珍藏了几只的哦。舍不得写啦。
谢谢邀请!我是一个业余的硬笔行书爱好者,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练习行书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钢笔,虽然中性笔现在比较普及,使用也比较方便,但是钢笔与中性笔书写练习相比有更多的优势。我自己喜欢用钢笔练字,在练字过程中我就发现:第一、钢笔笔与纸面的摩擦力较大,写起字来不会很滑,练字时可以更稳的控制,特别是对刚练字的人来讲相对好驾驭些,在写横和竖的时候不容易抖。第二、练字选择钢笔,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中性笔,钢笔更容易写出笔锋,在评价一幅硬笔行书写得好不好的时候,很多人很看重字的笔锋。笔锋可以看出一个人写字的水平高低,我的字就是缺笔锋,用头条的朋友评论的话说就是像“火柴棍”,哈哈哈,其实挺形象的!当然很多朋友也会反驳我,说中性笔也可以写出笔锋。这点我承认,我并没有否定这一点,在头条众多硬笔楷书、硬笔行书视频中我就见到过好几位用中性笔写一手好字的人,中性笔能写出笔锋我相信有人在。但是不可否定钢笔更容易写出笔锋。不知道有没有同样喜欢钢笔,同时还在坚持用钢笔书写的朋友,本人头条号:魅力汉字,平时喜欢练练钢笔字,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我互相交流!
硬笔字的好看与否,在于自己的书法水平的高低。工具的优劣对于书写的质量有关系,但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如钢笔和中性笔做一比较的话,二者各有优缺点。钢笔和中性笔的线条表现力丰富方面,钢笔略微好一些。但中性笔的线条质感要比钢笔更有立体感,更接近传统的“锥画沙,印印泥”的线条质感。
过去,由于工作的原因吧,近两年多时间几乎没有在用过钢笔。觉得中性笔的线条质感特别好,流畅且干净圆滑,书写起来也不感觉累。但真正临习毛笔书法时才发现,起笔的逆笔动作不好把握,顺锋落笔较顺手。
如果追求小楷书法的临习的话,还是钢笔的表现力更丰富一些。
其实,钢笔和中性笔各有优缺点,我们都可以使用一下,没有必要去分个彼此。还是前面的那句话,书法水平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书法水平,笔只是工具。
硬笔行草字帖有什么推荐的吗?
稍微了解一点硬笔书法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知道硬笔书法其实脱胎于毛笔书法,它的根基和理论的基础也是毛笔书法,了解了这一点,想要学好硬笔书法,就要去练习古代的毛笔字帖,尤其是学习行草书,更要去练习古代的字帖。
如果仅仅是为了实用性的书写,练习一下当代书法家的楷书也就可以了,比如田英章、司马彦等人的,如果对硬笔书法的行草书感兴趣,当今人的作品肯定是不能学的,必须要和学习毛笔书法一样,去学习古代人的经典的书法字帖。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学习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道理都是一样的。
学习硬笔行草书,我觉得入门的首选还是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以这本字帖作为入门,反复练习到熟练以后,再去学习他的《兰亭序》、《十七帖》,然后可以临摹孙过庭的《书谱》、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再去临摹宋元明清历代行草书名家大的作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经历过以上的博取的阶段,可以选择一两家喜欢的风格进行专攻,慢慢可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操作起来很难,关键还是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书法的学习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谢谢邀请!
书法有个经验规律:
无论练习什么书体,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硬笔字不用练也会写得好。硬笔字练得再好的,没练过毛笔字的要写毛笔字也写不来。
这是由于其中有个控笔能力的问题。毛笔不好掌控,但却具有硬笔所需要的掌控能力,经过对毛笔掌控练习,再掌控运用起硬笔,二者兼具得心应手。
因此,建议直接用毛笔练习你想要练的字,练成形之后写起硬笔来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二者区别在于练成毛笔书法之后,写硬笔时对字体的大小注意把控即可。通常先练习毛笔书法的人写硬笔字时,个体偏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小问题一桩而已。
硬笔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这不难理解,偏楷叫行楷,偏草叫行草。至于选择什么贴,建议是选择古贴,到源头取水嘛,现代的名家也都是学习古人的,干脆直接学古,可以借鉴今人学古的方法。举个例子吧,在学校里学生是要向书本学习的,但是也要向老师讨教啊。所以,直接学古就如同自学,借鉴今人就如同向老师求教。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古贴呢?这个很好办,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比较发达,我们可以在网络里搜罗各种行草法帖,你看哪个有眼缘,哪个最符合你审美你就选哪个临习?不是固定的。因为古代那些著名书家都是具有很高造诣的,只是风格不同罢了,哪一个都是值得学习的。个人喜好不同,所以,在选择上因人而异。
说到硬笔行书,不少人抨击硬笔,甚至贬低硬笔,认为硬笔根本不需要学习,毛笔学好了,硬笔自然好。我认为,这句话是有偏见的,毛笔与硬笔它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书写工具,材质,性能都各不相同,他们只是用来做同一件事罢了,怎么就不需要去学习呢?就比如同是射击,你会用枪,弓箭你就一定会用的好吗?简化字是时代的需要,硬笔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以实用为主的话,硬笔是相当方便的,如果去表现书法艺术,硬笔通过一定的练习是可以表现出不同美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硬笔与软笔所针对的都是中国汉字,因此彼此是互相影响的,但是不能片面的说哪种不需要学习。
提起司马彦,我只想说: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毫不避讳,我也曾练过他的字。我初高中那会儿,正是司马彦刚挤掉庞中华,占据市场的时候。
当时教材上的规范字用的就是司马彦的字,他的字帖占据市场也算大势所趋。
况且庞中华的字在中华大地上普及了十来年,也该让大家换换口味了。
我绝不否认庞中华对硬笔书法普及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十年动荡后,庞中华的出现,相当于给啃了很***皮树根的人一碗热粥。
而司马彦的出现,则是给粥里加了点小菜。
他们两位对硬笔书法的普及都有功劳,但他们的字,都不上品。
着重说下司马彦,他的行书,最大的问题是,气息不连通。
[_a***_]拉出来看,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如果整体来看,会发现完全是用字库里的字一个一个拼起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水笔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水笔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