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帝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米帝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米芾行书特点?
米芾行书其所以形成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在点画和结构上不同于他人的处理方法。而其变化之丰富,变化之奇特,非他人可比。他灵活多变地正确地运用和处理粗细、间背、疏密、开合、偏侧、白布、收放、参差、大小,接应等原则,使作品面目险而不怪,爽朗痛快,而又清新自然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宋太原人,后徙居襄阳,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嶽外史、襄阳漫士。累官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世亦称米南宫。性情好洁,世号水淫;行多违世異俗,人称米颠。家藏古帖,有晋人法书,故名其斋为“寳晋斋”。书法得王献之笔意,超妙入神,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並称四大家。
宋代“文雅之盛”,转换了文风;改革了学书风气,仰慕颜书的“临大书不可夺”的精神,即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性。宋人认为,书法的韵致充分表现在“平淡”、“简易”和“含蓄”中,无丝毫的矜眩、虚美。而“行书”与“真”和“草”相比,最能表现“平淡”、“简易”的境界,所以当时的书法大家极重“行书”。
米芾自幼聪慧,少时学颜真卿书法,能写大字,十多岁能出碑版,博闻广集,古文诗词,无所不涉;对于书画以己为追。宣和时被推为书画学博士,又对历代各家书法曾下过很大功夫临摹,广学众家之长,自称“集古字”。其擅长行、草、篆、隶诸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苏轼对他的行书墨宝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赞誉:“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为钟王并行”。米芾书法、山水自成一派。平生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世有《元章》拜石之语。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等书。晚居江苏镇江。亦称“吴人”。
其实,米芾书法的“搭配和排列”及独特风格,就是彰显其作品在用笔潇洒、沉着之下,兼用正、侧、藏、露等多种笔法,挥写自如,富于变化,法度整然而又时新意的创作,“书法结构”亦在简易平淡之中。
可谓:结构圆备如篆隶,飘逸洒脱似行草。
谢谢你的邀请!
[祈祷][祈祷][祈祷]
实在对不起,对于米芾的书法,本人看过,可是,却从来没有临过。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东西我没有用过。
因为我的记忆力很差,脑子里面不盛东西,每逢创作时,我都要到大字典中去找字。自己看到认为好的,就拿过来,再根据自己的偏好,整理一下就行了。至于是谁的字,我根本就不问。因此,别人就说我的字是江湖书法。
所以,我无法系统的回答你。
对不起了!
你的米芾行书写得挺不错!相信专门对此下了不少功夫。那么我就班门弄斧地说说米芾书法的结构特点:
1.米字结构中宫收紧是一大特点。
笔画多的字中宫填满,我们可看其代表作《蜀素帖》,如下图:“鹤、岁、寒、龟、寿、种”等等。
△米芾《蜀素帖》局部
再看看其尺牍札记也是如此,米芾的《致伯修帖》如下图:“启、画、过、泗、要"等字,笔划比较多的,都写得非常紧凑显得精神。抓住这个特点…由此去理解米芾的八面出锋和“刷字"法也方便多了!所以…米芾的字重心一般情况下都在整个字的中心位置上,偏差较少。也正因为这个结字特点,因而形成
了他较为独特的章法风格,章法上行列似有一条条纵轴线,不论笔毫八面出锋、纵横驰骋也不离中轴线,这又是他的神妙之处!
2.对于笔划数少的字,米芾书写时的处理就是让其小,这是自然之道!
“大个子"让其粗壮,“小个子"显其精悍。如下图:“公、三"等字笔划数最少,所以在一篇幅中就写得最小。
3.字形偏长,横划角度偏大,长横…短处理。所以米芾书法比较少出现大开大合的形状。
米芾的字,是他达到一定高度后,基本是随心所欲书写,不像王羲之的字有法度,可以总结出一些书写规律。米芾的字想写好,不要去学他的结构,更重要的学他的运笔。古人是可以根据前面笔划的失误后面做调整的,米芾却往往故意创造“失误”再去处理“失误”。这样创作出来的字,矛盾重重,也就是说他的字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不断的临帖,临帖,再临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量形成质变,才能完全掌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帝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帝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