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的论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的论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收藏了哪些值得分享的书法作品?
书法传统上讲共有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大类。就像武侠里面的门派,少林派 ,武当派 ,华山派,丐帮,峨嵋派等等。你喜欢哪个门派呢?
一般认为,楷书又有魏楷、唐楷两大系统。你是喜欢魏碑呢还是唐楷呢?
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而唐楷的种类又分为如下四种:褚体、颜体、欧体、柳体。楷书还有元朝的赵孟頫赵体。你又喜欢那一家呢?
各门各派,纷繁复杂,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了?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再选择自己适合的名家,最后确定书法家的具体作品进行临习。
一个书法家都能多种书体。比如欧阳询楷书有《九成宫》、《皇甫君碑》等,行书有《千字文》、《梦奠帖》、《张翰帖》等。都是经典法帖。
总之,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体,再选择适合的名家,再确定适合的作品。什么都不明确,无异于缘木求鱼。
希望答题能给你一个思路,思路清晰了,答案自然明了。
怎样评价田英章的书法?
田的字非常规整,是初学者临习的范本之一,没有田粉们说的几百年无人超越那样神,也不是贬田者说的一文不值,从楷书专业综合来看,田字比黄自元、林则徐、成亲王差很远,搞行跪拜礼收徒的做法很不妥。
说起二田老师(田蕴章和田英章),首先不得不认同他们在书法路上的坚持、付出,还有为书法教育所作出的努力。
当然,很多人都在批判二田老师的书法过于呆板,缺乏活性基因。且认为二田老师是在误人子弟。关于这一点,个人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二田老师将原本的笔法进行拆解,而后用自己的体会肢解了书写的方式,让字在整体过程中缺乏了变化,但对于想将字写好的人来说,这方法可以让自己写得漂亮。
第二,二田老师在书写过程中过于单一的方式,造成了书法中变化不足。但这一点能让少用毛笔写字的人快速掌握一定的技巧性,写出好看的字。只是,如此写法有些违背了原本书写的路径和习惯。
第三,二田老师的字不可谓不美,只是缺乏了长久美的力量。这归根于过度强化了技法,以及在改变欧楷时将欧楷的险绝之处给磨平,这样使得字平正而不能显奇,也就造成了过于单调的美感。
第四,二田老师重技法,造成了学习二田老师的学子们学习过之后写出来的字极为相似,难以辨识区别,使得书法艺术趋于了扁平。这或许也是很多人以为二田老师的书法就是复印机,而且有误人子弟,限制了人的审美。
当然,不否认有些人是因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但是,不管怎么说,二田老师的书法是否受到追捧,还是被抨击,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二田老师在书法路上的探索及努力。之所以会出现两边倒的就是,就个人浅薄的知识而言,或许是因为二田老师在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的过程中,将欧楷的精髓点给淡化了,过于强调了字的平正和技巧性,而不是书写性。
如果一定要给二田老师在书法中的身份进行定位,个人以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会更贴切。又或者说,欧阳询是书法大家,二田老师是对欧楷技法进行探索的求知者。亦或者将书法大家欧阳询比喻成“创意与创造家”,二田老师可以比作为“技术家”。
最后请喜欢和不喜欢二田老师的人,如果有缘看见这段文字,请勿抨击或者不平。毕竟,个人知识浅薄,理解不透彻。请多多谅解!
像广场舞大妈,舞跳的非常漂亮。好看易懂,不懂舞蹈的非常喜欢。懂舞蹈的不屑一顾。尽管这样,我仍然不反对喜欢广场舞,但我反对把广场舞跳的好的人炒作成“***”。更反对通过炒作磕头拜师,大肆圈钱。
田英章的书法,恪守法度,方正端严,整齐划一,易学易用。这类书见,做为实用字体来说,的确无可挑剔,可以与馆阁体相媲美。实用空间广阔,做为一种手写美术字,完全可以制作成为字库,以便传播使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字字划一,缺乏变化。千字一体,千人一面。事实上是一种类似印刷体,完全缺乏变化,是典型的字匠体。只适合初学者。书法是们个性艺术,强调的是个性,而非共性。
怎样评价田英章的书法?
像广场舞大妈,舞跳的非常漂亮。好看易懂,不懂舞蹈的非常喜欢。懂舞蹈的不屑一顾。尽管这样,我仍然不反对喜欢广场舞,但我反对把广场舞跳的好的人炒作成“***”。更反对通过炒作磕头拜师,大肆圈钱。
说起二田老师(田蕴章和田英章),首先不得不认同他们在书法路上的坚持、付出,还有为书法教育所作出的努力。
当然,很多人都在批判二田老师的书法过于呆板,缺乏活性基因。且认为二田老师是在误人子弟。关于这一点,个人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二田老师将原本的笔法进行拆解,而后用自己的体会肢解了书写的方式,让字在整体过程中缺乏了变化,但对于想将字写好的人来说,这方法可以让自己写得漂亮。
第二,二田老师在书写过程中过于单一的方式,造成了书法中变化不足。但这一点能让少用毛笔写字的人快速掌握一定的技巧性,写出好看的字。只是,如此写法有些违背了原本书写的路径和习惯。
第三,二田老师的字不可谓不美,只是缺乏了长久美的力量。这归根于过度强化了技法,以及在改变欧楷时将欧楷的险绝之处给磨平,这样使得字平正而不能显奇,也就造成了过于单调的美感。
第四,二田老师重技法,造成了学习二田老师的学子们学习过之后写出来的字极为相似,难以辨识区别,使得书法艺术趋于了扁平。这或许也是很多人以为二田老师的书法就是复印机,而且有误人子弟,限制了人的审美。
当然,不否认有些人是因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但是,不管怎么说,二田老师的书法是否受到追捧,还是被抨击,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二田老师在书法路上的探索及努力。之所以会出现两边倒的就是,就个人浅薄的知识而言,或许是因为二田老师在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的过程中,将欧楷的精髓点给淡化了,过于强调了字的平正和技巧性,而不是书写性。
如果一定要给二田老师在书法中的身份进行定位,个人以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会更贴切。又或者说,欧阳询是书法大家,二田老师是对欧楷技法进行探索的求知者。亦或者将书法大家欧阳询比喻成“创意与创造家”,二田老师可以比作为“技术家”。
最后请喜欢和不喜欢二田老师的人,如果有缘看见这段文字,请勿抨击或者不平。毕竟,个人知识浅薄,理解不透彻。请多多谅解!
田英章的书法,恪守法度,方正端严,整齐划一,易学易用。这类书见,做为实用字体来说,的确无可挑剔,可以与馆阁体相媲美。实用空间广阔,做为一种手写美术字,完全可以制作成为字库,以便传播使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字字划一,缺乏变化。千字一体,千人一面。事实上是一种类似印刷体,完全缺乏变化,是典型的字匠体。只适合初学者。书法是们个性艺术,强调的是个性,而非共性。
田的字非常规整,是初学者临习的范本之一,没有田粉们说的几百年无人超越那样神,也不是贬田者说的一文不值,从楷书专业综合来看,田字比黄自元、林则徐、成亲王差很远,搞行跪拜礼收徒的做法很不妥。
中国汉字简化的缘由和过程是怎样的?谢谢?
汉字简化的过程: 1956年1月20日,***院公布了《简化汉字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经过8年多的实践,到1964年5月,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出版。它分为三个字表,第一表是350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1754个简化字。1986年又对其中个别字做了调整,重新颁布了《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的《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5个。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又收入了《简化字总表》之外的120个简化字,全部是类推简化字。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又收录了《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之外的220多个类推简化字,在这个字表中,简化字总数为2546个。
原因:1.繁简并存,异体繁多,杂乱无序 2.国家对于汉字的任务要求,制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 3.从繁体字本身来考虑,繁体字有很多已经不适于当下人的生活应用,它的字形较为复杂,与电子信息的发展不相符,而且,繁体字中有很多异体字,不利于汉字的发展。 4.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漢字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異體字,創制了統一的漢字小篆。
1851年至1864的大平天國是歷史上首次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的。在大平天國***的印璽和所發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新的簡體字,並被巜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主張推行俗體字的《教育雜志》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的文章,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裏,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提出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教育部批準。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1949年5月,一直致力於漢字改革的語言學家黎錦熙向***提出成立文字改革研究會,推行漢字簡化字改革工作。"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於1949年10月10日成立。
1956年開始全面推行第一批簡化漢字,同時規定在一定範圍內可以使用繁體字。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發布巜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
感谢邀请
中国文字史是中国文字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文字[_a***_]。
清末民初,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开始了汉字简化运动;因为当时的一种说法是,国际要强大,必须普及教育;而教育的普及,必须提倡简化汉字、削减笔划——用现在的话来说,汉字太难学、难写、难认,也要“接地气”。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钱玄同;此人是北大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之一;他极力主张削减汉字笔划。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做黎锦熙(汉语言文字专家);此人立场更加激进;他主张废止汉字、***用表音文字;因为他认为表音文字才是世界发展方向;
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大家根本就没有坐下来讨论文字改革的可能性。
时间到了1932年,国民***的教育部才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确定了现代中国国语标准音系。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们才重新关心汉字简化方案;换言之,汉字简化此时正式上线。
坚持提倡汉字简化的人依旧还是钱玄同。而且他还会同其它专家一起,为简化汉字设立了大致的标准,比如,简化汉字主要应该来源于:
1 当时已经流行的俗体字; 2 宋元以后***中的俗字;3 、行书和草书以及《说文解字》中笔画少的异体字;等等。
钱玄同身体力行,一共收集整理出1300多个简化字,编纂成《简化汉字表》。
不过,到此为止又有一个人物将要出场;他的出场将使得方兴正艾的简化字改革几乎夭折。他是谁呢?戴季陶。
说起此人,也是大名鼎鼎。戴季陶,***元老,蒋介石“国师”兼智囊;考试院院长。
如何向不懂书法的同学表达“这副书法很俗”?
比喻
唯有比喻,方能把抽象的审美,变为大众都能心领神会的语言
比如:这幅字怎么长得象红楼梦里的贾环
比如:章法布局貌似还规矩,这气格品味怎么就这么不招人待见,简直大衣哥唱美声
比如:白瞎了这张宣纸了,什么都可以原谅,唯“俗”不可耐。戴个大金链就算了,还颐指气使,挺胸叠肚,喝斥服务员,要不就对着手机大声嚷嚷,两亿以下的生意不谈
比如:这幅字吧,直接无言,做呕吐状
个人认为,观察分析一幅书法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字形(结构)、线条(笔法)、章法、墨法、家法(传承)。看一幅字俗不俗,关键是看有没有传统的东西在里面。而传统的东西,必须也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获得。不临帖,不向古人经典学习,就掌握不了传统的东西也表现不出传统的东西。没有传统的东西,字就是俗字,也即江湖字,不能称作书法。而如果没有传统的东西,又喜欢公开表演写字,那就是恶俗了,只能说是哗众取宠,沽名逐利,恬不知耻。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般不懂书法的朋友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今天小编就在这里唠叨唠叨,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判断一副书法作品是不是很“俗”要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第一,看内容。
正常的书法作品一般书写的都是诗词歌赋、名言名句、对联、具有纪念意义等多种形式正能量的内容。
第二,看尺寸。
常规的书法作品尺寸包括很多:
方斗(呈方形宣纸,一般二尺二),
三开(分四尺三开和五尺三开两种),
中堂(一般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条幅:竖着写的书法长条作品
是何体?拿相应的对比:结构正确而行笔巧妙,用墨浓淡而拨洒有趣,有根有貌而个性突出,章法完整而和于内容……反之则俗。怪再能,仿再象,描再好,拼再真,因屋下架屋之属,也属俗。答完该问便是一论文了。自认好比吴下阿蒙。说不对请原谅。
正所谓大雅若俗,艺术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群众可能说不出什么来,但有一点,群众能感受到好的一面,不管是心灵上,还是视觉上。如果潜意识都感到一幅作品厌恶,不需要说出什么理由,就是一幅失败的作品。就像丑书,群众不需要什么艺术理论,不需要说出来。更不能以群众不懂艺术作借口。只要是植根群众,群众一时看不懂,但一定能感受到美的一面,这是潜意识的共鸣,不需要言语,因为艺术家也是人,除非这位所谓的艺术家从来没有作过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的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的论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