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转换欧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转换欧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楷横笔起笔后如何调成中锋行笔?
笔尖入纸,下行笔,此时出现极细的线条,同时下按(力度根据笔画粗细需要),不抬笔,往右行笔至需要长度,往右上方轻提笔,笔尖往右下方收笔。(不是按笔收)全过程就是笔尖起笔,笔尖收笔。
侧锋起笔,中锋收笔,这是楷书中方笔侧锋的一大特征。
书写楷书露锋的短画、短竖或露锋的点,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此时已带偏侧之势。
在收笔时一定要将笔锋由偏转中,只有将笔锋收归画中,才能八面出锋,若由偏到偏,由尖到尖,便是败笔。
起笔露锋,收笔蓄势。由侧锋转中锋,无非是侧锋入纸后,将笔锋轻提,再运笔即转中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实就是完成欧体横笔起笔后的铺毫动作,这个动作如同其它笔画的铺毫一样,没有特别之处。
铺毫有两种笔法。
一是通过提按实现。提或按是实现调锋使得笔锋保持在笔画中运行的基本笔法,也就是通常说的中锋行笔,正如古人所言:“令笔画常在点画中行”。至于如何完成提按,这不是一个静止的动作,而是运笔过程中实现的。
此横画起笔后通过提按、铺毫实现基本中锋状态。
二是通过顿挫或者说绞锋实现。这些动作或提法,其实与提按没有本质区别,也是通过运笔过程中,在一个连贯性的笔法中实现,而没有必要过多的作静态分析,或者纠结在这些点上。否则,反而画蛇添足。
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这是书法笔法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中锋原则,在这个总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因人因时因书体不同而具有的个性笔法。@微头条
欧体楷书,骆,怎么写?
欧体楷书柴字: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学习了欧体一段时间后可以转柳体吗?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这位书友、如果你真的临习明白了欧阳询的楷书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习柳楷书了,因为欧楷水平无论如何也在柳楷之上,二人同样表现的是内厭笔力、欧楷有筋有骨而柳少筋多骨。节约出宝贵时间来去临颜鲁公的楷书,得一手好外拓笔力的字有多美呀。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这要看你临写到什么程度了,才可决定转帖。如果你欧体的基本笔画练到家了,结构己掌握了,背临的字己达到七分象,确实有十头八年的真功夫,就可以转临柳体。如果达不到,建议不转帖,转帖后临的字四不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 :把(欧体)欧阳询的楷书临摹到六七分像时,再转入学习(柳体)柳公权的楷书。
现在,不知道题主把欧体临到几分像了,你只说学习欧体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的概念到底是几年?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欧体,没有三至五年的功夫是达不到五六分像的。如果没有达到五六分像,现在就转学柳体,那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欧体和柳体同是楷书,不但风格不同,而且用笔和结字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学习书法,不要急于换帖。换帖勤,是学书法的大忌。
我认为,题主应坚持临欧阳询的楷书,直到得其七分形似和神韵时,再考虑换帖不迟。
学书法,先专工一帖才是正理。
以上为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这个问题关键看你学了多久欧体,学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基本掌握了欧体的笔法和结构,学任何书体从一开始都是在练习对毛笔的掌握,也就是基本功,再到后来熟练一些以后对不同的墨在不同的纸上的掌握。
如果已经有好的基本功(在我看来,起码要专注一个碑帖3年,确实有点辛苦)是可以换的,换起来也相对要简单一点,这个简单指的是,经过了长期的练习你可以分得清哪种笔法是欧,哪种笔法是柳,不会出现写出来四不像的情况,四不像是最要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刚开始学习欧楷有一个多月了吧,老师能指点一下吗,怎么越写越不像呀?
至于欧楷的至高无上的老师乃欧陽询夲人!不知你找的所谓欧楷老师是否能够有资格当欧阳询的***?现在中国欧楷有三分之一醋罐摇晃者比比皆是!只知皮毛,而未深入。乃为师傅!实乃误人子弟!比如欧楷横画本来就是斜侧入笔,有些庸师与教材非得用折锋的方式去书写,只能出现似方似圆之状态,只怕孩童与外国人出现迷感?按老师的方式书写怎么也写不像呢?旁观者清!
您这个欧阳询楷书临写得不错了,一个月能写成这样,有些人一年也写不过你,不要太苛求自己哦!先要有信心,然后是坚持。
要说不足呢,提两点意见——
一是笔法上,写到后面有些松懈。
前面几行还是写的一丝不苟,后面有些字就勉强了,笔画不如前面的细致到位。例如“体”字竖画、“神”字竖画、“流”字三点水。
练习的时候,不要有任务观念,写就写好每一笔,如果累了就先停下来,不必勉强去写。
第二,是结构上没有把握准。也就是读帖不准。
例如“蒸”字、“养”字的捺画明显偏长、偏低,这样就导致整个字的重心不稳,结构不和谐。
用红线将字的撇捺连接起来,这两笔就很明显暴露出问题。见下图:
一个多月能够写成这个水平,非常厉害了。估计以前有过一些书***底否则不可能有不错的读帖功夫和临摹功夫。显然是知道如何临摹练习的。
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点画技法不熟。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学习时间短,情有可原。初学书法一定要先把点画写准了,才能万里长征走第一步。所以建议题主按照这个思路去临摹练习即可。
二是结构方面的问题,有些字掌握的不到位,如“安”、“神”、“流”、之字。特别是“之”字的运笔和结构掌握的不准确。读帖不够 没有做到胸有成竹,故临摹时显得非常吃力和迟疑。“流”字的问题在于三点水没有写好。“养”字下部良字的反捺没有写好,角度也不对。
三是读帖能力仍然有所欠缺。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读帖。因为书法的学习讲究胸有成竹,在心有所得以后在去锻炼手上的功夫,如果读帖不到,心中无数,只能是任笔成形,或者点画或结构不准。
四谈一下临摹方法的问题。学习书法一定要讲究方法,方***确容易少走弯路。初学书不易***取通临的方法,由于自己对原贴技法和字形掌握的参差不齐,***取通临是会有一部分字写不好,把作品的整体感就会破坏了。显然题主所附作品就有类似问题。学习书法切记贪多,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虽然可能容易出现疲劳感,但如此学习路子容易走的稳而扎实。
写的挺好!
能老老实实的临帖是好事,只要自己喜欢会越来越好的,一个月写成这样说明天赋很高。下面说点我的小观点:
首先不管你跟着那个老师学,我觉得字临太大了,临帖要忠于原贴,结构,笔法,字的大小是不是也很直观,把原帖放大临就难嗅到古人书写时的感觉,节奏,意境,而我们只是做到了形似。从而考虑到用笔,小笔与大笔书写的感觉也不相同,笔画的转折灵动,撇捺的轻重提按都不同于原帖书写时的情形,况且小的还没控制好直接玩大字更难搂的住,还偏离了原帖。
再说你的用墨,想问下你是不是每写一个字都蘸一下墨,甚至有的可能不至一下,我感觉你用墨太重了,这样笔画容易走形,笔与纸是有摩擦感有阻力的。穿个童话剧里的玻璃鞋走路肯定会打滑走不直,不同的用笔用墨用纸写出的东东也是不同的。
再细节的东西那就说来话长了,如果我说的能帮到你或跟你的感悟刚好相反,可以私聊具体说,我把话长的那一部分说给你,希望我能帮到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转换欧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转换欧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